现代化的哈尔滨供水集团净水厂。
水是生命之源,哈尔滨毗江立城。回望哈尔滨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史,追求更安全、便捷城市饮用水是重要诉求之一。
从依江吃水、打井寻水,到每家每户用上管网放心水,冰城市政供水升级史跨越了80多年。1936年,哈尔滨仅有一座小型水厂,只能实现对11户居民单独供水。如今,城市市政供水体系可满足200多万户居民用水,并构筑起江南、江北多水源安全供水格局。水龙头流出的汩汩甘泉,滋润了冰城百姓的好日子。
解放前,九成居民直饮江水和地下水
解放前,哈尔滨居住在沿江一带的居民饮用松花江水,城区内居民用水则以手压井和大口土井为主。八旬老人张凤义回忆,早年间,他住在道里安字片,大多数居民院子里都有一口手压井,“夏天,需要往水阀内灌水,利用皮阀压缩空气引水。冬天,得看水阀冻没冻住,水阀下方一旦上冻,需要烧柈子化冻再进行引水。”
1936年,“高区”供水系统(日伪时期所建并命名的供水系统)建成投产,拉开了哈尔滨城市供水的序幕。道里区永发河(今顾乡加油站附近的一条内河,目前已不存在)两岸打下4眼深井,建成了顾乡配水厂,年底首次对11户居民试验供水。同年,南岗深井水源配水厂、王兆屯深井水源及配套工程陆续建成投产。
受当时各方面条件所限,解放前兴建的顾乡屯、马家沟配水厂和新阳净水厂,仅供道里、道外、南岗地区的部分外国人居住区和商铺区使用,供应面非常小。城市管网日供水能力仅为7000立方米左右,供水人口6万人,仅占当时全市总人口的10%。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一时期的自来水远远没有起到便民的作用,直接饮用江水、地下水仍是主流。
改造管线,吃“夜来水”现象逐渐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建设。1958年,哈尔滨供水能力达到15万立方米/日。
冰城管网供水能力较解放前大幅提升,但是居民吃水难、用水难问题依然显著。各家各户灶台边上必配水缸,是那个年代的明显特征。市民李继河说,他上小学时,妈妈把家里最重要的事交给了他——从自来水龙头接水,“当年用水相对困难,水龙头阀门拧开后经常不见自来水,传出几声‘咕噜’声便没了动静。”
1986年,哈市政府投资4.8亿元实施了供水一、二期工程建设,日供水能力达到33.2万立方米。1998年,松花江哈尔滨段经历了一场特大洪水,城市供水遭受重大考验。江水水位一度达到121.26米历史最高位,供水一厂、二厂被洪水围困成为孤岛。为了保证全市正常供水,供水一厂、二厂全体干部职工安装潜水泵、排水泵,大坝照明100余处、架电线3000余米,排除险情50余次……几经艰险,终于打赢了这场意义重大的“供水保卫战”。
同年,全市改造管线63条66公里,缓解改善了管网转输和配水能力,全市13片低压区“吃水难、用水难”,吃“夜来水”的现象逐渐减少,又有20万居民生活用水条件得到改善。
重大转折,引260公里外磨盘山水入城
进入21世纪,哈尔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2000年起,市政府专门成立专家组,先后23次反复论证,又综合国内340多位专家的意见,最终将新水库建设地点锁定在位于张广才岭余脉、拉林河上游,距离哈市260多公里的五常市磨盘山区域。
2003年4月20日,哈尔滨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当时哈尔滨市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53.12亿元。工程设计两条长距离输水管线,距市区260公里,每天可向城市供应90万吨生活用水。
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棘手问题。首先是库区移民问题。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淹没面积达28.62平方公里,该区域海拔318米以下的五常市沙河镇4个村落及两个林场,约有1000多户4400多人需要迁出安置,这是我省规模较大的一次移民工程。更困难的是复杂地形带来的施工难题。比如,在穿山而过的供水洞施工过程中,建设者要在山体中作业,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为防止塌方,建设者们凿一段就得加固一段,有时每天只能前进几十厘米。300多米长的供水洞,从2003年4月一直干到2006年9月,历时近3年半。
2006年12月,磨盘山供水一期工程正式供水,平房区和道里区部分地区居民率先喝上清泉水。次年,主城区有165万市民喝上磨盘山水。2009年11月,磨盘山供水工程二期供水。至此,哈尔滨供水格局实现了由松花江水源向磨盘山水源的重大转变。
互通互备,多水源供水工程润泽冰城
对一个大型城市来说,单一水源存在风险。2011年后,松花江所有监控点水质均达到Ⅲ类水标准,完全适合作为水源使用。于是,哈尔滨确定以磨盘山水库、松花江为城市主水源,西泉眼水库为补充水源,地下水为补充及应急水源的水源战略格局定位。
松平输水管线工程是哈尔滨多水源体系迈出的“第一步”。该工程将充分利用一水厂、二水厂的原始管线,在顾乡地区建泵站后,沿原管网提取松花江水至平房磨盘山净水厂。一旦磨盘山供水工程输水管线遇突发情况,“松平线”将向我市主城区供水,成为哈市的备用“生命线”。该工程于2013年4月15日开工建设,并于当年年底实现了通水,确保了冰城供水安全。
哈尔滨供水集团工作人员介绍,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松平输水管线工程,与目前正在实施的松花江水源上移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以及哈南加压泵站双榆加压泵站等,铺开了城市供水发展的版图,初步形成了“互通互备”的多水源格局,满足目前江南主城区206万户居民用水。
快速发展的哈尔滨新区,用水也有良好规划。目前,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共有4座净水厂。除新区净水厂为松花江水源外,位于利民区域的3个水厂均为地下水源水厂。根据规划,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将大力推进地表水水源建设,全面实现松花江地表水水源替代地下水水源目标。同时,已规划建设20万吨应急水源,保障新区未来220万居民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