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探寻“十八连丰”背后的冰城密码》| 壮实“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冰城+ 2021-11-02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广袤肥沃的黑土地是“三农”基础、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也是咱冰城实现连年丰收、端好端牢“中国饭碗”的根本保障。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哈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耕地合理利用与严格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切实用好、保护好黑土地,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更有生命力、更壮实。

配“营养套餐”,助黑土地减肥增效

“都夸庄稼一枝花,花艳全靠肥当家,施肥建议手中拿,精准施肥人人夸……”今年,延寿县3000余户种植大户收到一张“种田良方”——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这张卡片由延寿县农技推广中心制作发放,背面以生动俏皮的漫画和文字,注明施肥各环节注意要点,正面各乡各村土壤评价、养分丰缺指标,施肥建议、注意事项等,一目了然,指导农民科学合理购肥、施肥。

为给黑土地开好“方子”,从去年开始,延寿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就对全县不同地块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化验。每张施肥建议卡中,分别列出了不同区域土壤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农作物施肥喷药种类和使用量,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学肥料、农药对土壤造成的不良影响。

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一场“三减”行动正在冰城乡村深入实施,引领绿色优质农业发展,更好地保护黑土地。

保护性耕作,让黑土地换个种法

高大的“苞米楼子”,墙一样拔地而起,满笼黄澄澄的玉米棒,诉说着“粮满仓”的喜悦。

在宾县,玉米种植户杨秀春抓起一把黑土攥成团,手一松,松软的黑土洒落。他说,这两年通过秸秆翻埋、施有机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黑土地变得松软了,渗水能力提高,抗旱保墒的能力增强,黑土地又“有劲儿”了。

宾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社员们秋天收获时直接将玉米秸秆打碎深埋还田,春天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刚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乡亲们还怕减产,但很快大伙儿就认识到黑土保护的重要性。“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土壤变得疏松了,现在用脚能踩下去。”乡亲们感受最明显。

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力强了、腰包鼓了,最受益的还是在黑土地上耕种的乡亲们。粮食品质更好,收成更高,乡亲对黑土越来越有感情。就像合作社社员们说得那样:“对待脚下的这片黑土地,就像养孩子一样,需要用心去呵护。”

靠种养结合,黑土地变“绿色粮仓”

“看,这稻粒多饱满!”站在稻田里,轻抚着稻穗,延寿县东安村党支部书记安爱学开心不已。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带领着乡亲在家乡黑土地上种出了好大米。村里的“东安泉”牌鸭稻米远销江浙沪,擦亮了延寿香米的“金字招牌”。

“好米产自好土地,更离不开种养结合的好模式。”安爱学道出了其中“秘诀”。几年来,他带领着全村乡亲,采取“一地两用、一地双收”新模式,充分利用有机稻田的土地及水资源,发展鸭稻共育技术。在稻田边空地上搭建鸭棚,水稻返青后放养鸭雏。鸭戏稻田间,起到了活水、除草、捉虫、施肥的多重作用,成了名副其实的“稻田卫士”。不但提升水稻品质,提高水稻有机化程度,更保护了家乡这片黑土地。

东安村的成功经验是冰城全力打响“黑土地保卫战”的一个缩影。记者在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哈市把土地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块、落实到基层组织、落实到黑土地使用者。

近年来,不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秸秆还田、轮作休耕试点、耕地修复等工作,开展保护性耕作,推广鱼鸭稻共作、鱼蟹稻共作、虾蟹稻共作等生态种植新模式。

保卫黑土地,筑牢大粮仓。对于守护好脚下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冰城有着自己的“底色”,更有自己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