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了“手机控”,有的老人甚至日夜抱着手机,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压缩。21日是世界睡眠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第四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姚祥巍。
姚祥巍介绍,睡眠障碍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的功能性障碍表现,主要包括睡眠过程中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早醒、多梦、睡眠深度不够等情况。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睡眠障碍可能会导致患者易疲劳、注意力不够等;但对于有脑梗、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诱发血压、血糖波动等。“从门诊就诊情况看,近年来,老年人晚上‘舍不得’睡觉导致睡眠障碍的情况越来越多见,近日我便接诊了一位非常典型的因睡眠障碍导致的精神因素躯体转化患者。”
赵先生今年71岁,退休后在家觉得没意思,就经常刷手机上的短视频。找到其中乐趣后,他几乎天天抱着手机不撒手,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也舍不得睡。“晚上睡得晚,白天也没啥事,困了就补觉,结果等我晚上想睡的时候,就睡不着了。”赵先生说,他患有高血压,连续多日睡不好觉使他天天头昏脑涨、心慌,且血压也出现了波动。为此他找到姚祥巍就诊。经过检查,结合他的病情,姚祥巍为他开了一些助眠的药物,并进行了健康指导。
姚祥巍介绍,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出现睡眠障碍,一是自我价值感的下降,退休后总觉得自己无所事事,心理压力较大。二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脑细胞也会出现生理退化性改变,所以自然而然睡眠时间会缩短。三是调节能力较年轻人差,熬夜后不容易回到规律作息,从而恶性循环。
姚祥巍强调,老年人睡眠障碍除了会影响躯体健康,多数还会伴随抑郁、焦虑情绪,所以需要被重视。建议老年人每天睡7至8个小时、青少年睡眠9至10个小时、学龄前儿童则保证10个小时以上睡眠时间。如何保证良好睡眠,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心理调节。让自己心态放平,不轻易因突发的生活事件导致自己情绪大起大落。
二是保证合理饮食,睡前避免食用巧克力、茶等含有可可碱、咖啡因、茶酚的食物,这可能增加人的睡眠难度;避免薯片等脂肪含量过高且不易消化的食物摄入;避免橙子等含酸量高的和促进排尿的食物。可以适当吃一些坚果、香蕉、谷类食物和温牛奶等。
三是合理运动。睡前不进行高强度运动。
四是环境调节。保证睡眠环境足够安静,让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远离睡眠区,睡前避免过度思虑。
五是药物辅助治疗。当生活调节效果不好时,建议大家可以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结合个人情况进行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