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宾县鲜食玉米加工让黑土地农产品身价倍增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3-10-29

种是金,管是银,加工才是聚宝盆。金秋时节,宾县常安镇的乡亲们加紧鲜食玉米加工,“农头工尾”让冰城黑土地农产品身价倍增、销往全国,打开了一条广阔增收路。

近年来,宾县用好用活乡村振兴资金,立足黑土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循环农业产业链延链、增链、强链,闯出了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生动实践。

冰火“两重天”锁住食味值

在黑龙江坤福食品生产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刘志民打开冷库大门,捡出一穗速冻玉米,用力在货架上一敲,一声脆响,米粒飞溅。他用手扣了扣玉米芯,发现已经冻瓷实了,便朝着工友们大喊:“这仓可以出了!”

刘志民是一名冷库搬运工,他带领的小组负责把完成冷冻的玉米分装运送到库房,这是加工链条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环境最冷的一个工种。“你看,大棉袄二棉裤,里外三层,不然抗不住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刘志民展示着自己的一身行头,全组的30多个人和他一样。

与冷库截然相反的是蒸煮车间,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工人穿半袖干活,还止不住流汗。一车车经过清洗、筛选的鲜食玉米,被推进蒸炉。十几分钟后,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玉米就出炉了。蒸汽升腾,工人无法靠近,只能用长铁钩搭住往出拽,出炉的玉米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冷冻车间,接受强制冷,为的是有效“锁”住食味值。

在剥皮与清洗车间,温度还算正常,但生产节奏却很快,随着铲车上料,一穗接一穗的玉米在流水线上切根去梢,制成统一规格。尽管生产线都是智能的,但还是安排了人盯着,避免“坏穗”混入下一加工环节。

企业负责人宋守民告诉记者,一铲斗就是半吨玉米,3条生产线同时开动,一天产能在30万穗左右,每年九十月份加工,要干两个多月。

科技种田调优种植结构

在宾县常安镇共种植鲜食玉米6000亩,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乡亲们打破了传统种植思维,纷纷选择经济效益更高的鲜食玉米。以专业种植合作社为依托,以大机械作业作保障,乡村踏上特色产业增收路。

“以前大家不敢大面积种鲜食玉米,是因为收获得用人工,赶上秋收紧张时期,雇不到那么多人手。如今全都是机械化采收,种、管、收与大田玉米没什么差别,买农机国家还有补贴,秸秆青储饲料又是一块收益,收入逐年递增。”一位农户告诉记者,夏季管护期间,全程无人机飞防,都由合作社统一负责,乡亲们种地省心省力,参与生产的热情越来越高。

宋守民介绍,在品种选择上,常安镇鲜食玉米基地以“糯9”为主打,附带种植几个新品种。从今年开始,合作社尝试接受订单种植,也就是客户想要什么产品,在开春就下订单,订户不乏江浙沪一代的食品企业,这样生产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也让乡亲们提前吃上了“定心丸”。

“农头工尾”助力黑土生金

黑龙江坤福食品生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品牌打造和市场探索,如今,鲜食玉米已经成为宾县常安镇的“一乡一业”代表,串起了“肉牛饲养+玉米种植+有机肥生产”循环产业链条,带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在宾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振兴资金予以倾斜,这种“种养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和家庭牧场“复刻”,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中来。

宾县常安镇党委书记曲万义介绍,其实,当地是先有肉牛养殖基地,然后才建立了鲜食玉米种植基地、秸秆饲料厂、有机肥加工厂。如今,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鲜食玉米和有机肥的增长点越来越突出。下一步,还要推出观光农业,打造示范园区,按照“养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原则,谋划建立并叫响区域性公共品牌。

“做好种田人,当好养牛倌,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的指引下,乡亲们这条循环农业产业之路必定越走越宽阔!”宋守民对乡村的产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刘婧婧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视频拍摄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