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过,滴水成冰的寒冬时节,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五常市,却是一派火热的忙生产景象。棚室果蔬长势郁郁葱葱,五常大米销售持续升温,乡亲们用传统方式腌制的酸菜也即将上市……这些烟火气十足的农业生产场景,为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股股暖流。当地乡亲们用特有的方式,保障果盘子、菜篮子、米袋子丰盈。
西红柿销售旺,草莓元旦前上市
室外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棚室内郁郁葱葱、温暖如春。走进哈五路旁的五常市安家镇双喜采摘园,杮秧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西红柿果实,不少果实已经成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栽植草莓的温室里,草莓苗长势正旺,秧苗上结了不少果实,有的果实已经开始泛红,看着就让人流口水……天寒地冻时节,能在北国冰城吃上新鲜的果树实属不易,但设施农业让这种口福成为寻常事。
采摘园负责人李冬吉告诉记者,这个采摘园有13栋温室,由于墙体厚实、棚室外面又盖了三层棉被帘,冬季不用供暖也能保障农作物生长。温室里主要种植西红柿和草莓,以采摘销售为主,已经经营五年了,客人主要是五常当地人和哈五路过往的客人。因为采摘园的西红柿和草莓品质好,通过大家口口相传,客人逐年增多。草莓刚上市时,能卖到每斤80元,还供不应求。
“西红柿在10月就开园了,预计能卖到明年1月,每天下午来采摘的客人多。草莓元旦前就能上市,能一直卖到明年6月。”记者在一栋西红柿温室内看到,有几位乡亲正在加“二层塑料薄膜”。李冬吉介绍,这段时间气温低,为保障西红柿秧苗正常生长,需要在里面再加一层塑料薄膜来保温,等于就像是人们“叠穿”增温。
通过几年的发展,棚室果蔬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李冬吉计划,开春后再建几栋温室,扩大生产规模,也为当地村民提供在家门口赚钱的机会。常年在采摘园打工的有10多人,还有不少短期工,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李冬吉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去年酸菜没够卖,今年规模翻了两番
安家镇双喜采摘园的果蔬生产正旺,杜家镇七一村的酸菜也开始预订了。七一村被称为“淘宝村”,这个村有百余家网店,很多村民通过直播等方式销售五常大米。陈洪刚是这个村的电商带头人,起初,他只卖五常大米;后来,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卖大米的同时,还顺带着卖当地的五谷杂粮等优质农产品。
陈洪刚告诉记者,每到冬天,一些身在外地的老乡就惦记着家乡的酸菜,不少客户询问他是否也卖酸菜,这让他看到了商机。从去年起,他将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在里面种植大白菜。到了秋天,他置办了30口大缸,用传统方法腌制酸菜,销售效果出奇地好。“当时,我只直播了一场,30缸酸菜基本就都被预订了,根本没够卖,太意外了。”陈洪刚说。
今年,陈洪刚扩大了生产规模,腌了120多缸酸菜。在现场,陈洪刚告诉记者,他腌制的酸菜只用水和盐,腌之前,把白菜放在大锅里焯一下,再放进大缸自然发酵。这样腌制的酸菜口味纯正,炖五花肉、炖粉条、包饺子都特别好吃。近段时间直播销售时,一些客户说,他们都等急了,一再追问酸菜腌的咋样了?陈洪刚说,今年的酸菜已经预订出相当一部分了,他准备近两天就开始“起缸”装袋销售。
五常大米销售火爆,订单不断飞来
“11月以来,就进入了大米销售旺季,多的时候每天能卖1万多斤,少的时候每天也能卖2000多斤……”五常市丰年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雷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订单较多,他每天带领合作社的乡亲们给新磨的大米打包装,按经验,这种忙碌得持续到明年春节前。
杨雷的合作社种植了约2000亩水稻,其中,有500多亩是有机水稻。合作社采用传统古法种植,人工除草、施用农家肥,出产的有机水稻质量上乘。合作社客户群体不断增多,“稳定客户”已达1000多位,“私人订制”式销售是常态,合作社每隔几天就得磨一次米,这样才能保障客户吃到新鲜米。正因为悉心为客户服务,合作社的口碑也越来越好。
杜家镇七一村的董玉龙也是五常大米销售大户,因为不断拓展福建、浙江等地销售市场,大米销量持续攀升。他有自己的加工厂,除了自己加工产品外,也承揽本村乡亲磨米业务,同时,还为乡亲们提供包装等服务。记者在生产车间里看到,乡亲们正在包装大米,叉车不时将包装好的大米运往车间外面的货车上……
从“冬闲”变“冬忙”,五常的乡亲们正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日子越过越红火。
张劼 哈尔滨日报记者 康福柱 文/摄/视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