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不重要,美术课最大的意义是给学生一个可划水摸鱼的时间”,这或许是许多学生和家长默认的事儿。近日,记者走进哈三中的美术课堂,看到的是由篆刻、版画、软陶、书法、国画、敦煌壁画、油画、剪纸、茶艺、汉服、沙画、色彩搭配,非遗麦秸画、关东泥人张、桦树皮画等20多种必修、选修以及选择性必修课组成的艺术矩阵。要说什么算艺术?在这门美术课中,哈三中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最认可也最喜欢的答案。
8个美术工作室,小班授课,20多种课程“走班”上
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都会觉得美术离自己太遥远,既画不出千里江山,也绘不出粉黛佳人,美术课也就随便上上,没指望能学什么。但在哈三中,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也爱上美术课,盼上美术课。学生们说:“上了这门课,感觉自己补全了这十来年欠下的美术课程。”
美术教研室主任何云刚告诉记者,目前三中的美术课有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非遗进校园四大板块。学校在落实传统艺术进校园的过程中,对传统艺术课程展开深入挖掘,在高一学年开设书法必修课;高二学年开设雕塑、绘画,篆刻、书法、油画、版画、国画、敦煌壁画8门选择性必修课,依托8个美术工作室的8名美术老师打破大课以听为主的形式,变成动手类、实践类的精品小班授课的形式(学生人数25人左右),两周一次,一次两个课时连上,学生根据兴趣“走班”上课;选修课设在每周二下午第9节,剪纸、茶艺、汉服、色彩搭配、沙画、大师画以及麦秸画、关东泥人张、桦树皮画3门非遗课程等20多种艺术门类的课程可供全校学生选修,给了美术老师开课的空间,也给了学生更广的选择面。
每个工作室都会不定期的举办课程汇报展,既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为学生、老师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大地彩绘、个人书法展,举办篆刻、国画、书法、软陶、立构、版画等系列工作室课程汇报展。形式丰富的各类展览在三中已经常态化,成为三中的一张文化名片。
提供情绪价值,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为了尽快完成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宁可不吃午饭也要来工作室画两笔。在8个美术工作室里,同学们各种思想碰撞,做出来的作品叫艺术,作品中讲述的是哲学。
何主任说,学生学习真的很累,美术课上我们为学生提供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不同课程的老师会根据学科内容播放国风音乐、敦煌音乐、古典音等作为课堂的背景音乐,焚香融合茶艺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放空的状态,静下心来专心做画写字,让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虽说上的是美术课却可以给学生提供情绪价值。老师教的是艺术审美,起到的却是疗愈的作用。下课后,学生会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或许是学生们都喜欢上美术课的一个原因。
在高中阶段接触到的艺术,结合生活可以产生长效的过程。何主任有个学生高中选修了篆刻课,上了大学自己开了门篆刻课,教同学学习篆刻,传统文化就在这样的路径中传承下去了。刚接触版画课、篆刻课的学生常吐槽自己是“卑微的木匠和石匠”,一学期的课程下来,他们的作品在汇报展上展出,被同学和老师称呼为“艺术家”时,感觉一切都值得。“这样的美术实践课与生活相关,与美相关,滋养人生,赏心悦目,我们都爱。”学生们对记者说。
大师授课,以美育人,学生拍卖书法作品义卖3万元
美术教研室有多位老师是省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协会会员,专业跨度在油画、国画、设计、版画、水彩、陶艺6个专业领域。他们为学生提供了广博的艺术视野,力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美深入学生的内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2023年末,哈三中推出“墨染千卷,芳华百年”为主题的吕典儒同学的个人学书作品展,并举办“吕典儒学书作品爱心书画拍卖”,共拍卖吕典儒书法作品32件,所得善款3万多元全部捐赠给黑龙江省慈善总会,定向用于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需要帮助的学生。此次公益拍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博爱、奉献精神的教育,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启迪学生心灵,用美育塑造学生的人生美学一直是三中美术老师们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在为学生打造充满国学思想与智慧的美术课,让学生运用美学和智慧,塑造自己的完美人生。
哈尔滨日报记者张巍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