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一起追回来的工程款,我只想拿到我应得的那部分,怎么就这么难?法官,您帮帮我吧。”双城区法院周家人民法庭里,老付愁容满面,无奈地讲述自己的诉求。
“今天让你们双方来法庭就是为了这个案子的事,咱们进行一次庭前调解,争取快点解决问题。”谭海波法官一边安抚老付一边翻阅卷宗。
第一次调解,剑拔弩张
老付和大华是表兄弟,几年前一起承包了一个项目,辛辛苦苦干完活,工程款却迟迟未拿到,好不容易追讨回了钱,又因为如何分配起了争执,双方僵持不下。
“钱我已经花出去了,现在一分钱都拿不出来!”大华的一句话瞬间让双方再次剑拔弩张,第一次调解就这样不欢而散。
了解双方亲属关系,二人曾多次合作工程项目,为尽快化解矛盾,减少当事人诉累,谭海波仔细审查证据材料,厘清案件难点,决定在庭审中寻找突破口再进行调解。
第二次调解,事与愿违
不久后的庭审中,大华称工程款已用于支付工人工资,但老付对此说法并不认同。
双方向法庭提交的银行转账、微信转账、手记流水等工程往来账目达300多笔,且许多账目指向不明确,无法一一认定与本案间的关联性,仅凭证据分析认定案情并不能真正解决纠纷。
在法庭严肃的氛围下,原、被告的精神都有些紧绷,释法说理效果并不明显,双方言语对立、各持己见,调解再次陷入僵局。
第三次调解,达成和解
“双方是否还有调解可能?”虽然两次调解都没达到理想效果,但谭海波法官并没有放弃,想着转换思路再试着调解一次。
有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这次谭海波采取单独沟通的方式,让当事人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先把情绪稳定下来,同时“双管齐下”。一方面用亲情感化,分析家庭和谐之“利”以及兄弟反目之“弊”,做好双方的情绪疏导。另一方面着重劝导被告恪守诚信之道,向被告详细释明诉讼将产生的法律后果。经过多番劝说,双方态度逐渐缓和,最终达成和解。
近日,在周家人民法庭里,法官将三十三万元案款一次性交到了老付手里。
“本来以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打官司,甚至做好了上诉的准备,感谢法官坚持调解,不仅让我拿回血汗钱,我们兄弟间也没有因为钱一拍两散!”老付说。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