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是红色热土、英雄之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哈尔滨发生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的进程。日前,记者来到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在资料记载中重温哈尔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党的建立、为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共六大的顺利召开、为东北战场抗战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六次劳大”的圆满举办、为新政协筹备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的突出贡献。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地方
在哈尔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比国内其他地区早得多。
早在1905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就利用中东铁路的便利条件,派人到哈尔滨,向中俄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大量的红色俄文报刊和书籍流入哈尔滨,在一些书店可以买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在哈尔滨谋生的旅俄华工不仅带回了《华工醒世报》《社会星》等报刊和宣传十月革命的书籍,而且将目睹、亲身经历的俄国革命和马列主义思想传播给周围的人。
1919年五四运动后,刚成立不久的共产国际频繁地同中国革命力量进行接触,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思想,迅速建立密切联系。由共产国际派到中国帮助建党的维经斯基、马林、鲍罗廷等,当时来中国的路线,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经哈尔滨中转到关内各地。1921年1月,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立后,在哈尔滨设立了驻满联络处。
中国内地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中共党员,从各地来到哈尔滨,经中东铁路奔赴苏俄,学习俄国革命经验和参加国际会议。1920年,瞿秋白以新闻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在哈尔滨停留了50余天。在哈期间,他进行了新闻采访,与在哈的俄国共产党人谈话,参加俄侨纪念十月革命三周年大会等活动,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他在《饿乡纪程》一书中说:“在哈尔滨一个半月,先得共产党的空气”。
哈尔滨成为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桥头堡”,中俄两国共产党人相互往来的“中转站”和 “落脚点”,拓宽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2)建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在东北地区建立党组织的工作。1923年3月,李大钊派共产党员陈为人、李震瀛,前往哈尔滨筹建党团组织。1923年10月,在陈为人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正式成立,推动了哈尔滨乃至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925年,中共中央派吴丽实来哈尔滨,建立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委员会,后改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1927年10月24日,在陈为人与吴丽实的组织筹备下,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通过了《我们在满洲的政纲》《满洲工人运动决议案》《满洲农民运动决议案》,成立了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
中共满洲临时省委的成立,使东北各地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为今后的革命斗争创造了良好开端。
(3)保证中共六大顺利召开
1928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将分批前往莫斯科,主要由上海经大连到哈尔滨,或由北京经天津到哈尔滨,再由哈尔滨通过中东铁路到满洲里或绥芬河出境。
为保证中共六大代表安全去苏,中共中央在哈尔滨道里外国四道街14号(今道里区红专街20号)的一座平房设立了秘密接待站,委托哈尔滨县委做好接待安排。4月初,赴苏参加六大的代表分三批陆续抵哈,停留一两天后,乘火车经满洲里或绥芬河入苏。
经哈尔滨接待站接待的六大代表共40多位,其中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夏曦等,他们都安全到达莫斯科,从而保证了中共六大的顺利召开。
(4)党在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
1931年11月,在奉天(今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遭到敌人破坏。12月中旬,中共中央任命罗登贤为满洲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由于敌人在奉天加紧搜查,党组织活动十分困难,罗登贤决定把省委机关由奉天迁到哈尔滨。从1932年至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在哈尔滨积极领导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领导建立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了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武装,给日伪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
东北沦陷后,中共满洲省委制定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的纲领性文件,派遣几百名党团员奔赴抗日武装斗争前线。其中,在哈尔滨培养并向东北各地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干部,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都是从哈尔滨奔赴抗日武装斗争第一线的。这些党团员一面加强对各地抗日义勇军的领导,一面创建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
1946年4月28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从解放之日起,哈尔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党的“一切为了支援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号召,充分发挥战略根据地的作用,以最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90万干部战士所用的军粮、被服、鞋帽、武器弹药,主要靠哈尔滨供应制造。东北民主联军赞誉哈尔滨军工生产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军工生产的一个创举”。3年间,哈尔滨及周围各县共有12万余名青年参军,参加战勤运输车夫、支前汽车司机、担架民工、医护人员近万人,全市共动员财力40.13亿元(东北币)。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加快,全国解放的大中城市日益增多。哈尔滨是东北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聚集和培养了大批党的干部。从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市委先后抽调多批干部南下,仅1949年就调出干部1300余名。
哈尔滨作为党在东北的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加之大批革命文化人士的聚集,一度被誉为北方的“小延安”。
(6)承担“六次劳大”具体筹备工作
1948年8月1日至22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兆麟电影院举行。“六次劳大”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召开的,是一次全国工人阶级的代表大会,也是一次全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大会。这次会议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标志着长期处于分割状态的中国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新实现了团结统一。
哈尔滨为“六次劳大”的圆满举办作出了重大贡献,市总工会承担了大会的具体筹备工作,并周密地做好了接待全国各地的代表(包括国统区)到哈开会的服务工作。
(7)人民政协在这里启航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被党中央确定为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地。从8月份起,在党中央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分批辗转到达哈尔滨,开始了筹备新政协和建立新中国的具体工作。
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李富春、张闻天、林枫等受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委托,代表中共中央先后同沈钧儒、谭平山、王绍鏊、蔡廷锴、章伯钧、高崇民、朱学范和李德全等著名民主人士进行多次协商,达成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协议决定组成新政协筹备会,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央人民政府。这份文件得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批准,是筹备新政协活动的第一个正式文件,也是多党合作产生的第一份重要文件。
1949年1月31日,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决定新政协筹备会议由哈尔滨移至北平举行。虽然新政协筹备会议没有在哈尔滨召开,但在哈尔滨进行的新政协筹备活动,却为后来新政协筹备会议胜利召开乃至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特别鸣谢: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高永兴
哈尔滨日报记者 阴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