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猪妈妈”开启40年科研追梦路 | 省农科院刘娣获2024年中国三农人物荣誉称号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5-02-05

都知道东北黑猪肉好吃,却少有人知道,在为能让优质猪肉香飘百姓厨房的背后,有人在艰辛付出。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40年来,她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倾注在了猪的育种事业上,她就是被大家亲切称为“猪妈妈”的黑龙江省农科院刘娣研究员。

近日,在2024年度中国三农人物大型公益推介活动荣誉盛典的舞台上,怀抱一只小黑猪的刘娣,身影格外耀眼,她荣获了“2024年度三农人物”荣誉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投身“三农”事业的高度肯定,她在中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研究和育种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也让她成为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中熠熠生辉的“三农”楷模。

撒下梦想种子,培育优质猪种

40年前,年轻的刘娣怀着对农业科学的憧憬,踏入了猪育种科教领域。在其导师和许多畜禽育种前辈的指导和帮助下,她深深地爱上并投入其中。随着科研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刘娣意识到,培育优良的猪种对于保障肉类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民猪,原称东北民猪,是世界著名、东北唯一的国家级保护猪种,具有肉质好、繁殖力高、抗逆性强的特性,即“好生、好养、好吃”。“二十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直是我国主要生产猪种。但由于肥肉多、生长慢,被引进的猪种大量替代,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保种境地。”刘娣告诉记者,从那一刻起,她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利用好我国猪种资源培育出优质好吃、生产高效、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猪种。

40年坚守,遍尝科研路上酸甜苦辣

刘娣曾在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后经过“公选”先后担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书记和院长职务。多年的科研生涯,刘娣经历过无数的困难与挑战,但她从未退缩。

刘娣到省农科院工作后,摆在她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是省农科院没有畜牧学科。她以单位为家,创立并兼任畜牧研究所所长,从只身一人开始,逐步完成机构申请、学科建设、办公和实验场所筹建等工作,并实现了人才引进与培养,建立研究室、实验室、10公顷的畜牧科技创新基地等,填补了省农科院畜牧学科领域的空白。在她带领下,“畜牧所”成为东北地区畜牧科技创新和畜牧产业科技支撑的主力军。她理论联系实际,建设了全国知名的地方猪育种创新团队,开展以珍贵的国家级保护猪种——民猪为主的中国猪种资源保护、研究和育种创新工作。

“最初,‘民猪’又贵又少,采样很困难,想得到整只猪来做实验更是一件难事。得到小猪后,又不舍得简单解剖,为了测出它的肋骨数和体型,我们想办法带着小猪到医科大学去做CT……”回忆起当年的不易,刘娣感慨万分。她表示,在21世纪初,只在兰西国家级保种场有民猪资源,只能提供有限的科研材料,为了建立自己的猪群,她和团队想了好多办法。他们曾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偏远地区搜寻、去百姓家搜集“散落民间”的民猪,“有时候都交完定金了,最后猪却没了,被百姓又卖掉了……”刘娣说,他们团队克服种种艰难,经过筛选、鉴定和纯化,终于建立起民猪试验站和省级民猪保种场,并建立了民猪多元化保种技术体系,率先绘制了民猪全基因组图谱,填补了民猪起源在基因组水平上的空白。

之后,刘娣又积极倡导合作、帮助企业,建立了多个民猪产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把民猪各类样本7000余份冻存建库,为民猪资源长期保护提供技术和平台,为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工作使刘娣团队成为一支肯吃苦、能克服困难、善打硬仗的中国地方猪资源研究团队,也为他们目前开展更多的濒临灭绝、濒危猪种的抢救、研究和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

“猪妈妈”刘娣还常被人们称为“拼命三娘”,她承接了前辈们交付的重托,并始终全情投入创新攻关。刘娣调侃自己说:“其实,第一个喊我‘猪妈妈’是我女儿,那时她还小,埋怨地问我,你关心小猪比关心我还多,你是‘猪妈妈’呀?!”所以,当大家称呼她为“猪妈妈”时,刘娣并不惊讶。“我每天都想着民猪,观察它、研究它,每天心里装着小猪,对猪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刘娣说。

攻坚克难,填补育种空白

2023年“龙民黑猪”已通过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并获得证书,“‘龙民黑猪’填补了黑龙江省 40 年猪育种空白。”刘娣表示,我国培育的猪种中,“龙民黑猪”主要肉质指标——肌内脂肪含量名列前茅,体型大、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是国际上首个以民猪为育种素材的配套系。

“我们经常请教前辈,征求企业家意见,创制育种新素材,筛选优秀杂交组合。”刘娣表示,为尽快满足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创制的巴民猪杂交组合肉质好且生长速度快,出栏时间比纯种民猪缩短3个月,肌内脂肪含量高于引入猪种2倍,瘦肉率也大大提高,快速地投入市场。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长期育种,制定了20年定向育种的目标任务,利用民猪资源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刘娣和团队历经16年培育出“龙民黑猪”配套系,肌内脂肪含量比优质黑猪肉标准高 ,瘦肉率比民猪高,达100公斤 ,日龄180天,比民猪少92天。评审专家一致评价育种成效好、市场空间大。

目前“龙民黑猪”已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上的推广应用。为了让“龙民黑猪”产业化,刘娣团队研发了与其匹配的高效养殖系列技术体系,通过成果转化和科技帮扶,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产业增效。主办国际、全国会议,组建联盟,在12个省建设示范基地180多个,支持企业300多家,帮助创立“雪猪”“森林猪”等六大品牌,以技术+企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帮扶1600余户。培育的品系、组合和品种推广到海南等20来个省市,获得产业认可,市场销售量逐年增加,东北黑猪正在形成北育南养的态势,成为我国优质猪肉市场的生力军。

展望未来,续写“猪”梦新篇

如今,刘娣虽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她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她深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猪育种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刘娣建议,黑龙江把“龙民黑猪”作为黑猪生产主要品种,扶持建立多个曾祖代场、祖代场,发展父母代场、商品代场,建立联合繁育体系,促进区域性联合产业发展。以优势企业+养殖户+散户的养殖模式,统一标准,由优势企业开展市场端发展,养殖户和散户进行标准化批量生产,同时,把科技融入产业,开展科企联合,以龙民黑猪肉质好为卖点,做好深加工,利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黑土等方面的知名度,打造龙江猪肉“黑土优品”,针对国内外高价值猪肉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以“定位化、标准化、多元化、规模化和文旅化”促进黑猪产业发展,建立中高端猪肉产品销售渠道。

“站在猪舍里,看到猪宝宝们围绕着自己,我感觉它们万分珍贵。”刘娣表示,“看到自己研制的‘龙民黑猪’最终走向市场,我特别激动,真像是自己的孩子诞生,它们走向社会,为老百姓服务,为市民餐桌上呈现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哈尔滨日报记者 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