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亚冬会·志愿蓝丨坚守在冰壶馆志愿服务的这支青春方阵,来自哈尔滨理工大学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5-02-14

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已经闭幕,哈尔滨理工大学师生志愿者依然坚守岗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站好最后一班岗……

自亚冬会筹备以来,清晨5点的理工校门,已早早集合的志愿者们正有序地乘车前往平房区冰壶馆开展一天的志愿服务。他们由一名主管教师及二十六名学生志愿者组成,分别来自广东、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等多个省份,涵盖了学校6个学院20余个专业,承担着赛场上IT设备运维、无线设备监管、成绩团队运行等重要岗位志愿服务工作。他们秉承志愿服务理念,以大珩精神为引领,用专业与坚守诠释新时代理工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亚冬会前期,志愿者服务团队积极进行赛事理论培训学习,力争做到岗前技能“零遗漏”。带队老师张希超及业务领域负责人以赛事需求为着力点,围绕冰壶项目核心,结合组委会要求,采用线上线下专题培训、模拟推演等方式,建立标准化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志愿通识讲座与专业技术人员分组指导,切实增强志愿者岗位理论实践能力,顺利完成领域技术需求指标培训。

作为场馆信息化运维的坚实后盾,IT服务帮助小组以高专业素养与强奉献精神合力保障场馆设备运行“零故障”。小组依托场馆信息技术部形成“主动巡检+快速响应”双轨机制,组长张佳桐等志愿者赛前主动配合技术主管进行技术设备巡检,负责受理竞赛场馆及亚奥理事会大家庭等非竞赛场馆的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到“早发现、快解决”。他们通过“系统初筛+人工复核”的工作方式,协助技术主管精准分类故障类型。解决上报信息技术问题30余次,工单分派准确率100%,闭环解决率100%。

在赛事场馆内,成绩团队配合岗位主管,确保赛事信息实现传递“零延迟”。团队建立信息传递专人专岗制度,打通成绩传送、文件传递、成绩核验等关键环节。组长吴思玮、李冠男、王瀚程等志愿者充分发挥冰雪运动专业优势,为赛事规则解读、赛事流线理解提供了有力支持;竞赛视频组长乔琦钰等志愿者与中央广播电视台紧密配合,确保赛事转播的实时性和流畅性;无线电保障团队组长李世龙等志愿者依照亚冬会期间无线电管制相关规定,细致排查进场无线电设备,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好亚冬会电波传送的“守护者”。

虽然志愿者们无法现场观赛,但不同岗位的相同坚守同样实现了志愿者们的赛事参与“零距离”。服务中,大家作为赛场上另一道亮丽风景,更是有幸一同见证了本届亚冬会“首枚奖牌”的诞生。同时,团队深入挖掘榜样力量,组长中有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省三好学生、校新媒体中心记者、单板滑雪教练、班级优秀学生干部等,成员中也有保送至天津大学读研的陈前、南岗区优秀共青团员王嘉祎等优秀青年,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在行动中展现出了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

李冠男、李高晗、权泓瑞表示:“能志愿服务于亚冬赛场,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每当服务中遇到困难,便会通过与大家积极沟通、共同探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彰显理工青年风采,为祖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志愿服务中,理工师生坚持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始终秉持情感联结“零隔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哈理工志愿者与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志愿者们紧密联系到一起,加深了志愿者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工作实效,更好地保障赛事顺利完成。

从晨光熹微时坚毅执着的目光,到星辉斑斓中依然热烈的探讨,一支由新时代青年组成的志愿服务先锋队正以昂扬之姿,在亚冬志愿服务岗位上,镌刻着属于哈理工青年的时代印记。

这支平均年龄仅23岁的青春方阵,始终牢记王大珩老校长“献身的精神、求实的态度、革新的气质、勤俭的作风、集群的性格、乐观的情绪”的谆谆教诲,以冰雪为卷、以热忱为笔,在亚冬盛会这幅壮美画卷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于冰雪盛会的大舞台上谱写着理工师生科技报国、服务人民的壮美华章。

哈尔滨日报记者 赵琳

图片由哈尔滨理工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