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从“收音机迷”到雷达成像技术科研带头人,哈工大姜义成教授始终在做梦想的引路人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5-02-17

“是刘老师改变了我的一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姜义成教授开口便说了这句话。导师刘永坦教授对他毕业论文的要求非常严格:“论文一定要来自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记住,搞科学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堂严厉而生动的人生大课是一份不可小视的人生“警示”,使姜义成明白了一个道理并永远铭记。那就是“要想真正干一番事业、想搞科学研究,就要像导师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不被浮躁和虚荣所迷惑”。

在坦先生的引导下,姜义成执着地行走在科研与教育的道路上,全身心投入高分辨雷达成像的科研攻坚与人才培养,并完成重要科研任务,他培养的学生像蒲公英一样播撒到全国各地、各领域。

“科研成果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中学时,姜义成就喜欢“鼓捣”收音机,因此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姜义成一直对“享有盛名”的哈工大心驰神往。1983年高考后,他如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期间,从最初对无线电的常识性了解,到逐渐叩开电子工程领域的大门,他用不懈努力换来以成绩优异保研至本校的回报,成为刘永坦教授的学生。

硕士毕业后,姜义成进入工作岗位,但求知的热情不减。1993年,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雷达成像与信号处理研究。

“导师常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他经常教导我们‘科研工作要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要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在刘永坦教授的言传身教下,姜义成在研究方向上,始终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耕细作30余年,曾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多项重要科研任务,为国家空间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做了这么多项目,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次卫星的性能验证。”那次,姜老师带领学生在现场做测试。虽然前期在仿真阶段一切看似顺利,但现场测试时,试验结果还是出现了偏差。

“当时,航天专家们都在等待着我们的测试结果,别提压力有多大了。”姜义成说。

为了找到最优解,姜义成带着学生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测试、优化、调整,绝不容许一丝一毫的偏差。终于,通过调整算法与测试方案,最终完成了验证任务。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王勇教授从本科开始便在姜老师的团队参与科研项目,姜老师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让他深刻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他说姜老师会逐一修改学生的论文,从逻辑关系到创新点,每一个环节都需反复推敲。

王勇(右)和姜义成

“姜老师经常告诫我们,科研成果不是纸上谈兵,一定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用工程实际来验证。他的学生无一例外都经历了‘严格的磨炼’,具备了扎实的学术功底。”王勇说。

在姜老师的悉心培养下,王勇的理论功底打得特别扎实,也从最初只能做辅助性工作,逐渐成长为可以独立负责项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科研新秀。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哈工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一对一跟进学生进度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体现。在求学时,导师刘永坦教授在培养学生时非常注重个性化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些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姜义成心中,并在他的教学生涯中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他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和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跟上研究进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校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杜玉晗是2010级英才学院的学生,大二就进入实验室选择姜义成作导师。

一次期末考试,杜玉晗有一门课程差点没及格,姜老师没有指责她,而是耐心地和她一起分析原因,并要求她开学后每周找他汇报学习进度、答疑,慢慢地她的成绩排名有了很大提升。

“姜老师有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我的基础不是很好,直到我博士毕业,姜老师也从来没有指责过我,而是不断挖掘我的闪光点,帮我树立信心。他也从不会因为我们做不出成果而否定任何人。开组会大家一起汇报进度当然更节省时间,但姜老师很少开组会,而是一对一地跟进进度、询问我们遇到的困难。”杜玉晗说。

杜玉晗和姜义成

几年后,一名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研究生考试进入到姜老师的团队。对于这名新同学,他没有急于要求高标准,而是亲自给他补上本科阶段未掌握的知识,包括无线电定位与雷达成像的基础课程。经过两年的细心培养,这名学生不仅熟悉了专业知识,还迅速投入到科研项目中。

“学生的进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姜老师说。

也正是被姜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刘子滔坚定了他选择留校任教的决心。“大二起,我就跟随姜老师从事硬件电路的研究,直至博士毕业,我学到的不仅是科研方法,更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入职4年来,刘子滔像姜老师一样,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用心关注他们成长,为他们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他希望继承“坦先生”和姜老师的“接力棒”,在教育事业中续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刘子滔(右)和姜义成

是良师,是益友,也是慈父

“治学严谨”“和蔼可亲”是学生们提到姜老师时用得最多的词汇。学习工作中,姜义成是学生的良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学生的榜样;生活中,他是学生的益友、是慈父,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成长。学生工作面临抉择、思想上遇到了困惑,他都会第一时间予以开导、支持;同学们把他当作家长一样信任,和他无话不谈,甚至遇到感情和事业相平衡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他倾诉,他都会耐心开导。尽管科研压力很大,但他的团队里充满了科研的动力,也洋溢着家的温暖。

杜玉晗说:“一次和老师、师兄出差去试验现场,师兄在做实验没赶上早餐,姜老师注意到后就特意买了早餐送到试验现场,特别暖心。”

“姜老师非常有责任心,对待家庭也一样,经常能看到他和师母手挽手在操场散步,他经常告诉我们,事业重要,家庭一样也很重要。”刘子滔说。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张云说:“团队逐步发展壮大到今天,姜老师功不可没。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在教学理念、创新意识和团队凝聚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姜义成谦虚地说:“作为老师,这些都是我该做的事。”正是他在科研领域的执着追求与在教学中的无私奉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将自己的智慧和精神代代传承。无论是在高分辨雷达成像技术的突破,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上,姜义成都秉承着严谨治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成就了无数学生们的梦想,也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姜义成不仅是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中坚力量,更是科技教育事业中的榜样。他的精神和理念将继续激励着更多学子,在科研与教育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梁英爽 哈尔滨日报记者 纪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