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当下无比火热的话题,进政府、进医院、进企业,写文本、做视频、搞分析……仿佛一夜之间,“无所不能”的AI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我市医疗领域,其实也早已有了“AI”的影子。哈尔滨市第六医院在去年11月便引进了先进的“肺部AI智能分析系统”,这一创新技术与专业医疗团队的深度结合,“AI医生”如同拥有“火眼金睛”,能在极短时间内处理海量肺部影像数据,快速、精准地识别出肺内的结节,尤其是对微小、隐匿的结节,能大幅降低漏诊概率,并可以进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突显可疑征象,帮助医生降低误诊率。
近4个月的运行下来,就“AI医生能最终取代医生吗?”的话题,该院影像科副主任由志强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AI是个好帮手,是个极好的辅助工具,但不可神化它。
关于细致程度——
AI如同火眼金睛,再小的结节也难逃
“你看这多清楚,又快又准确。”近日在哈尔滨市第六医院,市民刘先生拿到了自己的诊断报告,影像上显示其肺部有结节存在,但刘先生并不紧张,因为AI检测结果其肺结节均是实性的小结节,对身体并无太大影响。
哈尔滨市第六医院影像科副主任由志强介绍,肺结节智能分析能快速精准地识别并分割肺内的各类结节灶,并且可以同时输出结节灶的精确定位、体积、倍增、密度、形状、征象等多元化参数,智能随诊复查功能实现结节灶的精准匹配,定量分析,对病灶进行精确良恶性判定,并且率先实现了肺癌结节灶的精确定性诊断。
据介绍,该系统能快速精准筛查,发现疑似结节后系统会自动定位并清晰标注,同时提供结节的性质、直径、体积等详细信息,为医生后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同时,还可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结合临床信息,系统可对结节的良恶性进行判断并给出风险分级,突显可疑征象,帮助医生降低误诊率。并像贴心的健康管家一样,动态跟踪结节变化,根据发展趋势提供精准的随访建议,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关于工作方向——
AI提高了效率,让医生的工作更偏向分析
“这套AI系统是面向医生开放的,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了诊疗效率并降低了漏诊概率,让医生的工作从繁杂的‘找’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偏向综合分析和研判。”据介绍,哈尔滨市第六医院的AI系统是2024年11月份安装的,运行了将近4个月时间。
“就目前来说,AI其实主要就是辅助医生识别特别是肺小结节。”由志强表示,对于医生来说,主要的好处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设置初期标准比较精微,2mm以上要求全部显示,在扫描后它能迅速将所有图像中的肺结节标注出来。
“但此后的工作仍然繁杂,因为结节不像是在文本中寻找一个关键词,找到了就可以。而事实上孤立存在的事物比较少,尤其是在医学上,极少有疾病是可以脱离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疾病等孤立存在的,但AI给出的信息是孤立的,因此事后研判的工作仍然不少。”据介绍,结节的因素较为复杂,要看这个病灶的大小位置、边界形态,然后还有它的密度以及CT值上它是纯膜玻璃还是混合膜玻璃等很多因素。医生要根据AI提供的这些信息去分析研判,例如说一个磨玻璃结节,在得到大于多少毫米的直径和具体位置这样的孤立数据后。医生要根据病变位置、与周边组织的黏连情况等极多因素,并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然后去一个综合地去分析,并给出最终的结果。
关于态度——
漏诊减少了,工作量也没降太多,因为AI宁错勿缺的“态度”
AI系统将大量的初期工作做完了,余下了甄别、研判和分析等后期工作,让人们想到在如此得力助手的帮助下,医生的工作量将大幅降低。而事实上大幅降低的确是事实存在的,但仅限于漏诊率,AI助手将一些人力眼光难以发现的小结节及时发现了,一些潜在风险被忽略的可能性减少了,但是医生的工作量却没有跟着漏诊率一起下降,原因就是AI宁错勿缺的“态度”。
医生介绍,在工作中“误报”是比较常见的,AI会提供一些“它认为”的多余显示,显示部分并不是一个结节,只是血管儿变形,或者是一些胸壁的胸膜黏连,或者是其他异常的病变。它会识别出更多的东西,就是“它认为”异常的都会识别出来,一些部位不是正常的非纹理它都会识别成一个病灶。医生为了尽量减少漏诊的发生,只能将识别度设置得极高,所以AI的性格也就成了“宁错勿缺”,把所有的都显示出来,然后医生去判断。
“看起来很像一个因为怕出错而把所有做完的工作都扔给上级去甄选的一个基层员工,工作虽然做得全面,但态度却是不负责任的,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个AI系统来负责,最终的检查结果仍然要医生负责。”由志强表示说:“从无到有的寻找固然困难,但是在众多多余的显示中选出有用的信息,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关于“取代医生”——
不要低估也不要高估,AI辅助诊断仍有局限性
“当前的版本一定是有局限性的,在与开发该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交流中得知,他们也在不断地去训练学习这个模型,这个模型也会越来越完善,未来仍然是可期的。”由志强告诉记者说。
在此前报道中有专家认为,实际上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在全面性上是超过人的。但还需要给人工智能进行专病的训练,就好比带小孩一样,要拿很多正确的习题或者说病例来训练他,训练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要保证前期训练的内容是正确的,需要专业的人去“标准化”,而患者和医生所用的模型是不一样的,现在已有的数据库可以回答一些诊断问题,但它所用到的训练材料不是非常专业、广泛的正确材料,它可能只是用一些指南或者教科书等很成熟的材料进行训练的结果。
当记者问及是否未来会取代医生,由副主任也明确表示不会:“它能精确化地表达,如果说用数据化去诊断的疾病,AI一定会比医生强,但如果要去综合分析这一个疾病,那我觉得AI目前还做不到。对于AI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不要低估它的能力,也不要神化它。”
另有专家认为,医学不单纯是一门“技术活”,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对机器,它充满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换句话说,医者的经验和直觉,以及对患者个体差异甚至顾虑与处境的考虑,都将在治疗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哈尔滨日报记者 徐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