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平山干豆腐“进城记”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5-02-26

绿皮火车上,干豆腐卷蘸酱菜总能勾出众人的馋虫;走进东北风味饭店,据说一道尖椒干豆腐,就能考量出当家厨师的本事……干豆腐,这种东北人家一年四季离不开的食材,也有百姓认可的“口碑版”——平山干豆腐。

平山干豆腐出自阿城区平山镇,镇子路口的巨大石碑上,“中国豆腐第一镇”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镇里的豆腐坊,掌握着传承了百年的制作工艺,出产的干豆腐因“薄、细、香”而声名远扬。

好吃的平山干豆腐有啥秘而不宣的诀窍?又是怎样端上你家餐桌的呢?哈尔滨日报记者带您去阿城区平山镇,看看干豆腐生产、运输、配送全过程。

2月25日17时

很多人家开始准备晚饭的时候,平山镇干豆腐生产大户宋春雷家的豆腐坊已经开工了。工人们将浸泡了10多个小时的大豆捞出来,开始制浆、煮浆……这个专用大水池,一次最多能泡2000斤豆子。

很快,豆腐坊里热气腾腾,电磨声轰鸣,工人们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忙而不乱。宋春雷的爷爷、父亲都曾是村里的“豆腐匠”。从小,他耳濡目染也学会了这门手艺。

“我们平山的干豆腐好吃,除了传统制作工艺外,还和咱们这里的水质有直接关系,这也是我们平山的独有优势。”宋春雷说,平山干豆腐的生产有“泡、拉、熬、泼、压、起、叠”七大步骤,做出来的干豆腐薄如纸、豆香浓,具有香软、细嫩、筋道、爽滑、煮不烂、味道纯正等特点。唠起平山干豆腐,宋春雷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2月25日19时

宋春雷谈兴正浓时,当天的第一批干豆腐到了关键的“点卤水”节点。

此时,豆汁熬到了火候。只见工人在熬好的豆浆内放入卤水“点脑”后,将其泼在布(豆腐包)上。经过压榨等两道工序,一张干豆腐就制成了。

现在的干豆腐生产,很多工序由机器完成,但细活儿还得靠人工,这关系到干豆腐的口味和卖相。两位工人将干豆腐一张张叠好挂到架子上,再推到另一个车间里降温,之后就可以切刀、包装了。

“熬浆、点脑必须掌握好火候,这直接影响到干豆腐的品质。这里的门道不少,全凭多年的经验积累。”宋春雷说,他家每天平均生产1000斤干豆腐,赶上节假日,一天生产2000斤是常事。

工人们忙生产的同时,宋春雷又开始接订单了,只一会儿,就记了一长串:5斤、10斤、20斤……再小的订货量,在宋春雷眼中都是“大生意”,他说,他的客户里很多是“小本经营户”,这些人恰恰是他的衣食父母。

2月26日零时

随着最后一袋豆子从池子里捞出,意味着当天的生产快要结束了。此时,已有工人开始装车了。

2013年,宋春雷从父亲手中接过生意,当起了掌柜的。当时,他家的干豆腐主要卖给游客,不过,也有市民专门从主城区找来。这让他看到了商机,他萌生了开拓主城区市场的想法。

“刚开始每天只能卖100多斤,刨去人工和油钱都亏本。”宋春雷对那时的挣扎记忆犹新。当时,他每天送完货就开始在主城区跑菜市场、生鲜店、超市、饭店,免费送给人家品尝。就这样坚持了3年,日销量才稳定在1000斤左右。现在,他已经在主城区买房安了家,生产设备也完成了升级。

2月26日1时28分

凌晨1点多钟,山区的风强劲凛冽。送货车驶出静谧的村子后才开始轰鸣加速。

“一刻也不能耽搁,咱得让客户拿到新鲜的干豆腐,不能耽误了人家的生意。”宋春雷说,1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准时送货。就因为讲信誉,他的客户才越来越多。

宋春雷说:“这是我换的第五辆车了,就为了保障途中‘不掉链子’,能按时送货。”一路上,听着他的创业故事,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主城区。

2月26日2时30分

进城后,在立汇美罗湾小区的一个蔬菜店,宋春雷送出当天第一份货。他熟练地掏出钥匙打开蔬菜店的门,将一捆干豆腐放了进去。“店主早就把钥匙给我了。”宋春雷说。

一路走一路卸货,宋春雷的车开到了增福街,他的一个伙计正等在那里。宋春雷告诉记者,他在主城区有60多个客户,遍布道里、道外、南岗和香坊4个区,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便雇了伙计送货,这样能保证6时前全部送到位。

2月26日3时

宋春雷和伙计分工明确,很多送货地点是“掐点”配送。宋春雷说:“有的客户有固定开门时间,到早了就得等,容易耽误事。你可别小看我,道里菜市场、中央商城都是我的客户。”

这几年,宋春雷的外地客户量也在上涨,除了电商平台外,还有哈尔滨厨师到北京、济南等地工作后,把平山干豆腐的品牌也带了过去,每周都会要近百斤的货,“这是对咱家的认可”,宋春雷说。

凌晨4时,城市还在睡梦中,街路上车辆很少,环卫工人和外卖小哥已在忙碌。宋春雷他们也把新鲜好吃的平山干豆腐送到了。

哈尔滨日报记者 康福柱 文/摄/视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