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3月9日,阿城区双丰街道椴树村的乡亲们正在加工紫花脸香菇的腐熟料,早早拉开了春耕生产大幕。近年来,在哈尔滨市总工会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椴树村的乡亲们创新种植模式,在玉米地里种植紫花脸香菇,成功探索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
椴树村党支部书记张力军告诉记者,现在生产的紫花脸香菇菌种,还需要经过发酵才能种植到玉米地里,7月下旬开始采收。椴树村今年将种植120亩地的紫花脸香菇,紫花脸香菇和玉米套种,预计每亩地最低收入也能达到6000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椴树村曾是贫困村,脱贫后,为持续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经过外出考察调研,发现紫花脸香菇的市场发展前景好,种植模式简单,技术要求低,很适合在当地种植。驻村工作队争取专项资金,在椴树村建立了紫花脸香菇繁育基地,为乡亲们增收提供了新机遇。
由于紫花脸香菇、玉米套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实现了农业循环发展。玉米秸秆、玉米芯可以作为紫花脸香菇的腐熟料,蘑菇采收后的腐熟料又能作为天然肥料帮助改善土壤质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升了农业效益,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椴树村建成的紫花脸香菇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采取“研究所+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形成了从菌种繁育、菌包生产到食用菌种植和销售全产业链的模式。
张力军表示,紫花脸香菇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刚采下来的鲜菇每斤在10元—30元之间,干品价格更高。为进一步提升附加值,椴树村已购置了烘干设备,准备对紫花脸香菇进行深加工,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玉米地里种蘑菇,不仅让土地‘生金’,也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张力军说。通过创新种植模式,椴树村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为黑土地上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哈尔滨日报记者 康福柱 文/摄/视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