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东北话让法律更接地气儿,道外区法官调解有“秘籍”

来源:冰城+ 客户端 2025-03-12

“亲姑侄打断骨头连着筋,咱东北爷们得敞亮!”在道外区法院的调解室内,法官马晓辰用地道的东北方言为当事人释法析理。

“亲姑侄打断骨头连着筋”——方言调解破冰亲情困局

市民高晟在道外区有一处房产,因为种种原因,当时没有办理产权证,而高晟的姑姑在高晟不知情的情况下,跟其他人签了卖房协议,并收了卖房款。而后房屋又被转卖出去,高晟为此支付了不少赔偿款。近日,姑侄俩闹上法庭。

在双方剑拔弩张下,马晓辰法官没急着讲《民法典》,反而掏出“亲情牌”:“她这么做是不对,可那是你亲姑姑,还能咋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咱东北爷们得敞亮点,不能差事儿!”这句带着热乎气儿的劝解,最终让姑侄俩红着眼眶签下调解书。

在基层法院,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据马晓辰法官介绍,法院面对的当事人大多对法律术语较陌生,但在调解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为双方当事人分析各自的利弊得失、释明法律风险。而在释法析理的过程中,一定会用到一些法律术语,如果当事人不能很好的理解,或出现了严重偏差,将会大大影响调解效率甚至直接导致调解失败。

“用方言调解能够让当事人感到亲切、减少沟通障碍。方言承载着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色,使用方言,能够让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马晓辰法官告诉记者,在调解一些如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劳动争议、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继承纠纷等涉民生案件中,对于那些在当地土生土长的老百姓来说,用方言调解的效果尤其显著。

“唠家常”背后的司法密码——听得懂才能信得过

采访中,记者看到马晓辰法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法律术语的“方言转化公式”——“申请回避”是“你要觉得我们审得不公,可以换人”,“证据链不完整”成了“要啥啥没有,法院想帮你也难”……

马晓辰法官在每次调解前,都会先跟双方当事人“唠唠”案情,问问他们“为啥来法院打官司”“双方之前是啥关系”“咋产生的纠纷”“来法院是想咋解决这事儿”,通过方言快速拉近距离,缓和双方对立情绪,为调解工作做好铺垫。

去年的一起房屋漏水索赔案让马晓辰法官印象深刻,面对坚持要做高价鉴定的七旬老人,马晓辰将法律条款转化为生活账:“您修房花两千,鉴定要五千,最后赔的钱还不够鉴定费,这不是白折腾,赔本赚吆喝吗?”老人听后当场撤回申请。

“很多纠纷的根子在情,解法也在情。”很多调解完纠纷的当事人都表示,法官使用方言沟通“让人感觉在和老乡商量事”。

当记者谈起,不久前东北法庭调解视频引发热议,“土味普法”片段让网友直呼“笑中带泪”折射出基层司法智慧时,马晓辰法官坦言:“说东北话不是为了搞笑,是要让老百姓听得懂法律。”

马晓辰法官只是哈市众多基层法官的一个缩影,正如那个爆红视频里,法官用“法院不能一拍脑门就判”平息当事人的怒火,咱哈市的法官们始终相信:“法律威严不在法袍多挺括,而在把公平正义说到百姓心坎里。”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