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黑龙江省第二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哈尔滨师范大学“红色基因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走进哈尔滨新区第六学校,正式挂牌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与“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基地”,并开展了一场以“黑土地上的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移动的思政课”宣讲活动,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在挂牌仪式上,工作室主持人刘倩表示,黑龙江这片土地英雄辈出,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黑土地的血脉。通过校地共建,旨在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红色育人资源下沉至中小学,打破学段之间的壁垒,使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哈尔滨新区第六学校党委副书记李博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合作是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实践,学校将借助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专业力量,共同探索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红色育人新方式。

活动现场,工作室精心筹备的“黑土地上的红色精神”移动展览吸引众人目光。展览以龙江四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脉络,运用图文展板、互动问答等形式,生动展现了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事迹。身着红马甲的学生讲解员充满感情地讲述“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把北大荒从“种稻禁区”变为“中华大粮仓”,以及鄂伦春族同胞与东北抗联战士共同战斗的故事,小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还不时在“精神传承留言墙”上写下自己的感悟。

本次活动充分展现了“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理念。工作室的大学生志愿者与小学生结成“红心伙伴”,一同参与“红色故事我来讲”“精神图谱共绘制”等实践环节。双方还联合发布《红色基因传承行动计划》,未来将通过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研学路线、组建“红领巾宣讲团”、开展“红色文化节”志愿服务等举措,形成常态化育人机制。

哈尔滨师范大学“红色基因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聚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立足龙江丰富的红色资源,构建了“高校引领、区域联动、学段贯通”的实践体系。此次共建是工作室向基础教育领域辐射的重要突破,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提供了生动范例。未来,工作室将持续深化“红色资源课程化、红色教育场景化、红色传承社会化”路径,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龙江智慧。
哈尔滨日报记者 纪天伟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