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中华巴洛克百年文脉系列报道】道外中华巴洛克: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4-06

我们在百年的历史延续和文脉传承中,回眸来时的路,以此梳理城市的根和文化血脉,进而探索哈尔滨之所以成为哈尔滨的独特之处——

道外中华巴洛克: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百年旧居里深藏着的百年红色印记

春风拂面的午后,走在道外靖宇街青石路面上,暖阳斜斜地照在街道一侧的黄色二层小楼上。沿街缓步而行,道路两侧复原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让人依稀看到百年前的摩登风华;附近游人低声细语和远处叫卖声混在一起,仿佛瞬间穿越回到了百年前的滨江傅家甸,那个民族资本繁荣、中西结合的商贸盛景。

复原后的靖宇街

在繁华滨江的商业大幕下,来自全国各地及本地的无产阶级进步人士把这里作为集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秘密联络点。凭借巧妙的伪装,他们躲过了反动势力的一次又一次搜查。南勋街上的金剑啸故居、南四道街上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靖宇街口的天泰栈都曾出现过革命志士的身影,其中包括杨靖宇、冯仲云、金伯阳、李兆麟等抗日革命英雄,还有无数不知名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共产主义信仰。

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有多处红色遗址,其中一部分已经修复或正在修复中。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处长边清山说,道外红色遗址遗迹众多,是抗日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一一九”学生反修五路爱国运动等革命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了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同时更塑造了哈尔滨人坚韧不屈、百折不回的城市精神品格。在新时代背景下,挖掘、弘扬和传承道外红色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振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天泰栈里上演“碟中谍”

在靖宇街与景阳街交口处有栋醒目的L型二层青砖小楼,如今作为“威虎山下”商业项目使用。而在一百多年前,它是一家东北地区赫赫有名的旅馆——天泰栈。据介绍,这家成立于1915年的旅馆是当年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民间客栈,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哈尔滨这家是总店,之后又在长春、旅顺设立分店。由于这里交通四通八达,人员流动性大,上世纪30至40年代,这里被作为哈尔滨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接头点,曾发生过不少或意义深远或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李兆麟刚到哈尔滨时,与时任满洲省委秘书长的冯仲云初次见面、秘密接头的地点就选在这家客栈。

天泰栈

1933年8月初的一天,抗日将领李兆麟来到哈尔滨。次日,他在天泰栈同冯仲云接上了关系。李兆麟向冯仲云汇报了奉天特委被敌人破坏的情况。两位初次见面的战友互相勉励,表示要为革命挑重担,弥补党的损失。后来,冯仲云在回忆这次会面时说:“兆麟同志还是个青年,他的英俊和诚恳,在我的脑海里立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党组织分配李兆麟担任满洲省委军委的领导工作。

除了多次作为秘密接头地点,天泰栈还发生过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1946年8月,此时哈尔滨已解放三个多月,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二十七军军长姜鹏飞乔装潜入哈尔滨市,阴谋组织建军活动,企图武装暴动,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经中共满洲省委书记陈云批准,负责调查哈尔滨市敌伪财产情况的侦察员佟琦打入敌人内部,谱写了一段“孤胆入虎穴”的“碟中谍”故事。

因工作关系,哈尔滨敌伪财产管理处调查科副科长佟琦常与一些了解敌伪情况的伪政权官员、工商业资本家接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双城的同乡、当时的天泰栈老板王捷三,此人企图拉拢佟琦加入国民党。在向组织汇报后,佟琦在王捷三的牵线下与国民党军新编第二十七军军长姜鹏飞搭上线。

姜鹏飞曾要求佟琦设法拉拢我军团长入伙。为取得敌人信任,在征得张永励和陈龙同意后,决定由陈龙的两名下属科长“入伙”。8月26日,佟琦来到天泰栈,发现姜鹏飞及参谋处长姜凤鸣、军需处长张福平等匪首已到。待敌人到齐后,公安人员冲进客栈,对敌特分子来了个“瓮中捉鳖”。

“虽然天泰栈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但每每路过其遗址所在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都会在脑海中浮现。英雄们的革命事迹应永远铭记于每一个市民心中,激励着我们接续奋斗,勇往直前!”边清山说。

靖宇街,英雄气概贯长虹

2024年,靖宇街在道外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修复为原来的面包石路面,重回百年前的巅峰“颜值”。据史料记载,早在1922年,靖宇街(那时头道街至十三道街区段叫正阳街,十四道街至二十道街区段称新市街,1931年将头道街至二十道街区段统称为正阳街)就铺成了面包石路,比中央大街的面包石路还要早两年。1946年7月7日,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提议将正阳街更名为靖宇街,以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1948年,这条由英雄命名的街道正式诞生。

周恩来早期在哈活动遗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靖宇街是道外最繁华的街道,鼎盛时期沿街两侧商家云集,热闹非凡。许多名人在靖宇街上留下过足迹。马骏、瞿秋白、罗章龙、陈为人、李震瀛、李大钊、吴丽实等为了革命事业在哈尔滨活动期间,都曾在这条街上走过。20世纪初期进步知识分子、教育家邓洁民曾居住在靖宇街23号。1917年夏天,即将赴日留学的周恩来曾到邓洁民家与之彻夜长谈,为其筹办东华学校提出许多建议。抗战时期,杨靖宇、赵尚志、金伯阳、金剑啸、方未艾、李维民等经常在靖宇街一带从事抗日活动。

1928年11月9日,为反对日本在东北地区修筑铁路,哈尔滨大、中学校学生5000余人罢课游行,抗议日本劫夺路权。游行队伍行至正阳街口(即今靖宇街口)时,遭到反动军警的堵截和暴力镇压,造成148名学生受伤。游行队伍冲破反动军警的堵截,沿正阳街继续前行,并在繁华地段演讲,沿途许多商号燃放鞭炮助威。当晚,游行学生向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提出废除筑路条约、严惩凶手、医治受伤学生等要求。学生们的这次爱国游行打乱了日本掠夺东北路权的阴谋部署,迫使其暂时搁置该计划。

1931年,我们党派杨靖宇到哈尔滨任中共道外区委书记。杨靖宇曾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长等职。1940年2月,在弹尽粮绝、饥寒交迫的绝境中,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日寇战斗几昼夜,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

在国破家亡的危难关头,杨靖宇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在中国人民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为让英名永在、青史长存,1948年,正阳街更名为靖宇街;1985年,道外公园更名为靖宇公园;2017年,道外区大同小学靖宇校区被批准命名为杨靖宇红军小学;201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分馆——杨靖宇烈士纪念馆在杨靖宇红军小学校区落成并开馆。哈尔滨随处可见“杨靖宇”这个名字,深情诉说着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

岁月流转,靖宇街几经变幻,已成为一条风情独特的现代化商业街。如今,这条百年老街正以其独特的风情擦亮哈尔滨城市文化名片,持续焕发无穷魅力。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夜校培养出热血青年

在道外南四道街36号,一栋采用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红砖小楼安静地伫立在繁华闹市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里是始建于1915年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遗址,”边清山说,中共地下党组织曾在此组织报告会、研讨会,宣传革命思想,支援上海五卅运动,开办十几所平民学校,还组织志愿医疗队参加哈尔滨保卫战,开展一系列反满抗日活动。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遗址

上世纪20年代,哈尔滨外侨人口众多,基督教青年会伴随西方侨民和传教士来到哈尔滨,主要服务于中外青年群体,尤其关注俄侨、犹太人和中国青年的精神与生活需求。青年会主张在青年中进行德、智、体教育,推动社会改良。

从建筑中间的拱门进入,走过长长的走廊,一直可以走到宽阔的后院。整齐排列的拱形窗户里,是一个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房间。当时的传教士鼓励年轻人来这里学习语言、进行体育锻炼等文化活动,因此这些房间可能是教室、健身房、礼堂等。边清山说:中共北满地委书记吴丽实派遣党团员进入教会担任干事,积极组织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在此学习。由于年轻人白天务工,他们就组织年轻人下班后来上夜校,开设英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还可以在这里打篮球、上体操课、听音乐、看展览。总之,党组织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把富有理想和追求的年轻人聚拢在一起,在课上和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在共产党的宣传带动下,许多青年会成员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哈尔滨保卫战。

由于反动派实行严酷的白色恐怖,课堂经常遭受临时检查。但反动当局每次来检查都未发现问题,久而久之放弃了对这里的监视。实际上,这里已然成为党组织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理想阵地。

金剑啸故居,油墨香熏陶出来的文艺战士

在南勋街与南头道街交界处,一栋灰砖楼房仅剩临街墙面部分外立面,目前处于维修中。“这是我外公金剑啸烈士故居,这里见证了他的成长和早期革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金剑啸外孙女李粤说,外公金剑啸1910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一个刻字工人家庭,3岁时随家人迁至哈尔滨。当时他的父亲金蕴章在桃花巷39号(现为南勋街369号)经营“文业堂电机印刷局”,一家人住在店铺后院。在油墨香的熏陶下,金剑啸热爱美术与文学,并深受鲁迅思想影响。他以笔为武器,逐渐成长为抗日文艺战士,创作大量诗歌、小说、戏剧及版画,揭露社会黑暗,宣传抗日救亡。

金剑啸在上海加入地下党后,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回到哈尔滨进行革命活动。他曾暗中发动文业堂电机印刷局工人罢工,要求涨工资、改善生活待遇等。被父亲发现后,金剑啸被逐出家门。1933年,金剑啸在哈尔滨道里中国十五道街(现为西十五道街)33号后院的一栋小楼三楼租房开设天马广告社,成为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和左翼文化人的活动地点。

金剑啸故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中共满洲省委站在抗日最前线,领导东北人民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同时在文化战线以笔作刀枪进行抗日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哈尔滨进步文人紧密团结,与席卷全国的革命文艺浪潮——左翼文化运动相呼应,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东北地区左翼文化活动。当时哈尔滨的报刊副刊、文艺团体极为活跃,涌现出“星星剧团”、哈尔滨口琴社等多个左翼文化团体,以及金剑啸、罗烽、萧军、萧红、舒群、白朗、关沫南、陈隄等中国近代文坛有影响力的左翼文化作家。他们以笔为刀枪,深刻揭露日伪残酷统治,缔造了东北革命艺术运动的黄金时代。

传承百年红色文化,复建修缮红色革命遗址

清明又至,春草复生。一百多年前无数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如今的太平盛世正如他们所愿。他们的红色基因将永远深藏在我们血脉里,代代传承。

省政协委员何伟志说,红色文化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的底色,红色革命遗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建议有关部门复建和修缮道外革命历史遗址,打造红色新地标,助推冰城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1924年6月至12月,李大钊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往返苏联时,在哈尔滨道外区太古街“宏昌茂”杂货铺临时居住6天。东北抗联著名将领赵尚志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居住在哈尔滨道外区集良街。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左翼文学的引领者金剑啸,其故居原址位于南头道街与南勋街交口处。何伟志建议,在哈尔滨道外区太古街选址复建“宏昌茂”杂货铺,辟建为“中国革命先行者在哈尔滨纪念馆”;在道外区集良街26号原址复建赵尚志故居,辟建为“赵尚志将军故居纪念馆”;在道外区南勋街369号(原桃花巷39号)原址修缮金剑啸故居,辟建为“金剑啸故居——东北左翼文化运动纪念馆”。

“接下来,应以著名革命遗址为中心点,将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上的红色遗址遗迹串联起来,形成红色历史文化线路,融入红色文创设计,用年轻视角重新打开百年尘封的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边清山说。

哈尔滨日报记者 万佳文/摄

历史资料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提供

编辑 刘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