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哈尔滨市开江民俗文化周启动仪式现场,一篇《松花江开江赋》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哈尔滨注入文学活力。据了解,《松花江开江赋》由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唐飙创作,借赋韵之悠长,展松花江开江之豪情,绘就冰城发展的全新图景,将松花江开江这幅绚丽多彩的人文长卷,徐徐铺展在世人面前。

【开江节最早可追溯到辽朝】
“春水秋山,冬夏捺钵”,辽朝皇帝依据季节变换行宫。《北使记》中记载:“北人打围,一岁各有所处,正月钓鱼海上,于冰底钓大鱼。”正月时,如今的松花江(古时称鸭子河)成为皇帝行宫的选址之一。皇帝下令一点一点凿开薄冰,直至冰层能够清晰看到鱼儿游动的景象。这里的大鱼,辽史上称为牛鱼,其个头庞大,重达千斤左右,长度达一二丈,它们是辽朝开江捕鱼的主要收获。当这些大鱼被捕获后,辽朝皇帝会举办盛大的“头鱼宴”,宴请文武百官和外交使节,各部酋长,那场面是极尽奢华与庄重。

时光流转至金朝,每年四月,松花江流域冰雪消融之际,帝王都会亲临巡视“春水”,举行宴会与民同乐,这一盛会被称作“春水大典”。开江之时,祭拜江河成为关键环节,人们怀着虔诚之心,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鱼虾满仓。“开江、晒网、用江水洗手、修理船桨、开江捕鱼等一系列活动有序展开,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唐飙说。
到了清朝,东北地区被视为“龙兴之地”,白山黑水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康熙创作《松花江放船歌》,乾隆写下《松花江捕鱼》诗,此时开江习俗已从宫廷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载歌载舞、敬畏自然、祈求江河庇佑的重要节日。“清明河水荡,谷雨开大江”“谷雨不开江,憋死老乌龟”等古语和谚语,质朴而生动地体现出民众对开江的热切期待以及对母亲河松花江的深深热爱。
开江节的习俗最初源于王公贵族和朝廷,而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传播性与融合性。“从宫廷流入民间后,百姓们也开始参与到开江的各种活动中。开江祈福、撒网捕鱼、品尝鲜美的开江鱼,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开江鱼的鲜嫩得益于鱼类在冰下度过漫长冬季后的饥饿状态,此时的鱼肉口感绝佳。”唐飙坦言。现今,开江节在现代社会继续散发着它的魅力,通过巧妙地运用现代的文化元素,为这一古老的节庆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古赋新韵书写冰城江畔风华】
赋,兴起于汉,历经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唐飙希望借由这种古老的文体,充分展现开江习俗的深厚历史底蕴。他认为,很多赋只是单纯写景状物,缺乏真正的人文内涵与思想,而《松花江开江赋》元素丰富,不仅描绘开江时盛大的自然景象,更融入了城市理念、人文理念以及人们对开江的期盼之情。
“忽闻夔鼓初擂,隐隐声微;继而钱塘潮涌,滚滚近前。霎时玉山骞崩,瞬息银汉倾漫。琼楼玉宇,化作飘曳之浮云;水晶宫阙,散为贯日之鳞片。群羊避虎而夺路,万马脱缰以奔喧。暹罗白象之竞渡,南海巨鳌之负山。如诗如画,似梦似幻。北疆盛景,举世奇观。”《松花江开江赋》中用短短几句话,就让哈尔滨开江时的壮丽景象便跃然纸上。读者仿佛能听到冰凌碰撞的巨响,看到那如千军万马奔腾般的壮阔场面,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在接受哈尔滨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唐飙透露,他是在一个月前开始创作《松花江开江赋》的。在2025哈尔滨市开江民俗文化周启动仪式上,也是《松花江开江赋》首次亮相。

唐飙对松花江有着深厚的情感。2012年,第一届开江庆典活动时,他就曾写过一篇题为《开江时节》的散文,在被改编成电影《松江往事》的小说原著《桃花巷》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松花江打鳇鱼的故事。正如《松花江开江赋》的最后一句,“雨生百谷,江开澄泓。鸥鹭翔集,天鹅脆鸣。舳舻千里,帆影万重。乘风破浪以建伟业,直挂云帆而兴冰城。同圆国梦,共享森荣。”唐飙以豪迈的笔触,不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江畔新景,更寄托着对哈尔滨这座城市乘风破浪、蓬勃发展的美好期许。他借由这篇赋,表达着对母亲河松花江的深深热爱,也展现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家国情怀。
哈尔滨日报记者 于秋莹 文/摄/视频拍摄 刘洋/摄 部分图片由唐飙提供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