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有很多被嗓音疲劳困扰的人,它是很多声带病变的早期症状,值得警惕的是,嗓音疲劳若未及时干预,可能演变为声带小结、息肉等器质性病变。一项针对25例嗓音疾病患者的跟踪研究发现,术前声带闭合不全的患者中,72%的患者存在长期嗓音疲劳史。因此,科学评估嗓音健康刻不容缓。16日是世界嗓音日,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耳鼻喉科专家分享护嗓科普常识。
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董周威介绍,嗓音疲劳是声带长期超负荷工作后的常见表现,医学上定义为“声带工作超过一定时间和强度后,音量和音质下降的现象”。当出现讲话费力、声音低沉、音量骤减、持续发声时间缩短等症状时,可能已处于嗓音疲劳状态。例如,教师连续授课2小时后声音嘶哑,话务员和主播等每天持续说话6小时后声带充血,这些都属于典型的用嗓过度案例。
当声带承受压力时,会通过以下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声音改变:沙哑、干涩、音调异常(如高音上不去);生理不适:喉咙痛、异物感、晨起干咳;功能受限:需要费力发声、说话后声带疲劳、夜间声音更差;社交回避:避免公共场合发言、减少通话频率。临床检查可见,声带疲劳者的声带黏膜呈充血肿胀,严重时可能出现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喉镜检查常显示声带闭合不全,但边缘无器质性病变。
董周威表示,根据研究数据,教师、话务员、歌手等职业群体嗓音疲劳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中,教师日均用嗓时间超4小时者,疲劳发生率达68%。话务员连续通话2小时以上者,声带充血比例超50%。歌手或演员高强度发声后,声带闭合不全发生率达42%。此外,长期处于干燥环境、睡眠不足、饮食刺激(如嗜食辛辣)者,也需提高警惕。
如何科学护嗓?董周威建议,要做好用嗓管理,遵循“3+3原则”,即连续发声不超过30分钟,间隔休息3分钟。环境优化,保持室内湿度40%~60%,避免空调直吹。进行饮食调理,多饮温水,可用胖大海、麦冬等中药代茶饮。进行发声训练,学习腹式呼吸法,避免硬起声(如咳嗽时发声)。
专家建议,当出现声音嘶哑持续2周以上;吞咽时喉部疼痛加剧;晨起痰中带血;喉镜检查发现声带充血、肿胀或结节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编辑 李洪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