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树上真能采集颜料吗?”“这个陶艺瓶子真好看,它们是怎么制作的呢?”“这画上的鱼好像在游动,太神奇了!”为了让哈报小记者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4月19-20日,哈尔滨日报小记者团联合黑龙江财经学院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开展了“非遗零距离·童心探瑰宝”主题研学活动。





130余名哈报小记者们通过观摩技艺展示、体验传统工艺制作等丰富环节,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之旅。此次活动,哈尔滨日报小记者团联合黑龙江财经学院全媒体中心首次进行双平台直播,万余网友在“云端”与哈报小记者们一起探秘非遗,争做文化传承人。



研学活动中,哈报小记者们在黑龙江财经学院非遗研究中心,在遗传播青年的详细讲解下,探索了“四大宝藏工作室”。在漆艺工坊,哈报小记者观察漆树汁如何变成艺术品,触摸千年不腐的“东方涂料”,并观看了“飘漆书签”制作过程。


在陶艺工坊,小记者们走进陶艺的世界,开启了一场指尖上的文化探索之旅。非遗传播青年现场讲述陶艺的历史渊源,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现代黑陶工艺,小记者们认真记录,了解陶器背后的文化密码,并通过对比不同窑口、不同朝代的代表性陶器,小记者们学习辨别器型、釉色与纹饰特点,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在国画工作室,小记者们走进国画的艺术殿堂,在非遗传播青年娓娓道来的国画历史脉络中,小记者们认真记录并感受着中国画独特美学理念。



在满绣工作室,小记者们了解了满绣的发展历史,近距离观看非遗传播青年演示绝技,小记者们发现看似简单的针法中藏着“戗针”"套针"等20多种独特针法,通过观察经典图案,小记者们学习满绣纹样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满族审美特色。


看到哈报小记者们收获了满满的非遗知识后,黑龙江财经学院省级非遗研究基地负责人、艺术学院院长刘阳教授表示,黑龙江财经学院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始终秉承保护、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培养优秀非遗人才的历史使命。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研学实践+文创开发”的全链条育人体系,让青年学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践行者。


探索完“四大宝藏工坊”后,由黑龙江财经学院美育教研室主任高鹏教授、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景亚楠分别为哈报小记者们上了主题为“漆语千年——从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到未来的生活美学”、“哪吒中的幻墨丹青”的非遗文化课。课后高鹏教授表示,通过讲好“中国非遗故事”和文化体验,让小记者们了解、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建立起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提高艺术鉴赏与审美教育,让文化之美、艺术之美、非遗之美助力孩子们健康自信成长。



签名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手拿龙财精心准备的飘漆书签、树叶钥匙扣和龙财画册……哈报小记者们结束了充满仪式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为期两天三个场次“非遗零距离·童心探瑰宝”主题研学活动,黑龙江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辅导员袁野感慨地说,此次研学活动是哈报小记者团第二次来到黑龙江财经学院,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对非遗的渴望与热情,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负责人,大家将继续做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哈尔滨日报记者 赵琳 纪天伟/文/摄/视频拍摄并制作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