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一曲气势恢宏的《松花江组曲》在国家大剧院舞台震撼奏响。这部由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师臧婷历经三年打磨的音乐巨作,以交响乐为画布,民族音乐为色彩,勾勒出松花江流域的壮美山河与人文脉络。

“松花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灵感”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松花江在臧婷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小时候在江边玩耍,冬天看冰雕,夏天听船鸣笛,它就像母亲一样陪伴着我成长。”谈及创作初衷,臧婷眼中闪着光,“我一直想为家乡写一部作品,让更多人听见松花江的声音。”这次,《松花江组曲》受邀亮相中国交响乐之春,臧婷难掩激动:“看着自己的‘孩子’走上了国家大剧院这座艺术殿堂,既骄傲又感动。”《松花江组曲》在哈尔滨首演时臧婷紧张到不停眨眼,而这次从容地将这部作品带到北京观众面前,蝶变背后,是对作品的千锤百炼,更是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七个乐章,七重对松花江的深情告白”
《松花江组曲》由七个乐章构成,每个乐章都是臧婷对家乡的独特诠释。据臧婷介绍,第一乐章主题采用《松花江上》为主题作动机,并在展开部中运用了抗联第一军的歌曲作为发展动机。这一乐章重点介绍了松花江的历史,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第二、三乐章则以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民歌为动机,融入琵琶、唢呐,展现了松花江流域的渔猎生活;第四乐章采用了五声和七声的方法进行展开,通过诗配乐的形式展现了松花江流域的文化与历史。这一乐章通过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表达了对松花江的深厚情感;第五乐章则以热闹的锣鼓镲形式为主,运用铜管和木管乐器表现了打猎归来的喜悦景象,表达出松花江流域人民的乐观与豪迈;第六乐章以二胡协奏曲的形式,运用拱形结构表现了松花江上的桥。这一乐章采用了东北汉族的五声音调,展现了幽默和喜庆的气氛,表达了对松花江的热爱;而最令人动容的第七乐章,则以奏鸣曲的形式表现了东北抗日战争的场景。尾声部分运用童声来表现松花江上的美好,最后一句由乐队和童声一起唱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了对松花江的深情厚谊,“这段旋律是刻在东北人骨子里的乡愁。”臧婷说。

“让童声传递最纯粹的家乡情”
此次演出,臧婷特意邀请了北京爱乐合唱团担任童声合唱,2024中国音乐小金钟首届全国声乐展演少儿组金奖获得者春天(邵羽辰)担任领唱。孩子们用最干净、最纯粹的声音,传递对松花江的热爱。臧婷希望通过童声合唱,让全国青少年感受到松花江的魅力。“我期待有一天,这些孩子都能来到我的家乡哈尔滨,亲眼看看这条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的母亲河。”为了让作品更贴近民族特色,臧婷曾多次深入鄂伦春族、赫哲族村落采风。她不是简单地记录民歌,而是提取旋律中的灵魂,用交响乐放大它们的生命力。将民族音乐的灵动与交响乐的磅礴相融合,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用音乐为家乡立传,是我的使命”
演出落幕时,臧婷与许多观众一样热泪盈眶。泪水里,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哈响艺术家的感激,更有见证自己作品获得大家喜爱的喜悦。在臧婷看来,《松花江组曲》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部用音符书写的历史长卷。“它承载着红色记忆、民族文化与自然之美,希望它能成为传递黑龙江文化的桥梁。”
从松花江畔的灵感萌芽,到国家大剧院的震撼绽放,臧婷用音乐完成了一场对家乡的深情告白。正如臧婷所说:“松花江的水一直在我心里流淌,这份对家乡的热爱永远不会停止。”
哈尔滨日报北京特派记者 于秋莹 封娇 文/摄/视频拍摄
部分照片由王建昭提供
编辑:胡英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