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共织“蚕之绮梦”,跨学科联动开启生命教育新范式……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蚕之绮梦”跨学科课程教研活动在哈尔滨新区第四小学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中,该校以“南北联动、协同育人”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联动山东养蚕专家、云南玉溪市第一小学校及科学教育研究者和本地教师团队等,共同打造了一堂跨越地域与学科界限的开放性实践课堂,为生命教育与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本次活动课堂中,新区第四小学科学教师禹铭以蚕的生命周期为切入点,借助AI技术“穿越”与唐代诗人李商隐展开虚拟对话,生动诠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文化意蕴。随后,课堂通过微信视频连线山东知名养蚕专家魏迪,实现南北实时互动。魏迪在线解答了学生关于蚕沙药用价值、蚕卵孵化等专业问题,并分享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来自云南玉溪一小的孩子们也分享了养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自己的养蚕心得。南北知识的碰撞,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让传统蚕丝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此次活动还注重活动在家、校、社协同参与方面的实践内容,以求形成育人合力。活动前期,新区第四小学的家长们就协助孩子们在家中搭建“微型蚕房”,记录蚕宝宝生长日记;课堂现场,孩子们展示了在家长帮助下完成的蚕宝宝的孵化结果,体验科学教育的乐趣。此外,魏迪也通过云端参与点评,提出“将蚕文化融入家庭美育”的建议,进一步深化了家校共育的内涵。这种“课堂+家庭+社会”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校园延伸至社会。
哈尔滨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尹萍介绍,“蚕之绮梦”项目以项目式学习模式贯穿活动始终,并融合了科学、语文、美术、劳动与信息科技五大学科。学生通过观察蚕卵结构撰写科学报告、创作蚕丝主题水墨画、录制养蚕过程短视频等多样化任务,能全面培养核心素养。同时,此次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边界,学生可自由提问、连线专家、跨组协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理念。尹萍还表示,本次活动首创的“南北师生联动+家校协同实践”模式,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哈尔滨新区第四小学副校长高艳丽表示,“蚕之绮梦”项目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和活动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文化认同感。同时,此次活动与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此类联动项目对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据悉,“蚕之绮梦”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未来,哈尔滨新区第四小学将持续深化南北协作机制,拓展“蚕文化”课程内涵,让更多孩子在生命探究中感悟自然之美,在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自信。
哈尔滨日报记者 郑炜 文/摄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