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日,当人们沉浸在“五一”假期的休闲时光中时,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基地里早已涌动着忙碌的热潮,省浆果体系果桑育种岗位专家李娜在泥泞中弯腰定植苗木,寒地虾研发中心的刘双凤团队守着育苗池观察虾苗长势,番茄课题组的戴忠仁在育种与时间赛跑……这些沾满泥土与汗水的身影,在试验田与实验室之间勾勒出劳动节里最动人的奋斗图景。“后稷衣带土,吾辈岂无尘”,分秒必争的他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苗木要保证株距一致,根系要舒展,土壤要覆好压实,两人一组要互相配合。”在市农科院果树课题研究基地里,省浆果体系果桑育种岗位专家、高级农艺师李娜埋头快速栽种,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进入4月以来,“五加二、白加黑”便成了李娜的真实写照。今年,果树课题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与工大鸿蒙、北大荒红兴隆等多家大型公司携手合作,共同在寒地麝用饲料桑品种选育、寒地高蛋白饲料桑品种选育及寒地蒿柳饲养柞蚕项目中展开深入探索。一旦取得突破,将为寒地养殖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饲料来源,推动我省农业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科研合作的背后是多年深耕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以及繁重的工作任务。

“这些苗种的食量明显比前几天大了,再过十几天就可以投到池塘养殖了。”寒地虾研发中心弥漫着潮湿的水汽,水产养殖专家、高级工程师刘双凤和助理工程师谢雨瞳正在育苗池边忙碌着。一群群寒地小龙虾幼苗在水中欢快地游弋,刘双凤一边观察,一边投喂。为了找到最适合寒地小龙虾生长的饲料配方,寒地小龙虾团队已经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每一次的调整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今年,在市农科院繁育的虾苗近200万尾,工作量远超往年。这个团队还担负着我市寒地小龙虾技术帮扶工作。截至五月份,他们已累计派出科研人员50余人次,已培训近千名养殖技术人员,指导60余个养殖基地,覆盖全省近80%的寒地小龙虾养殖基地。

“今年一定能成功。”番茄课题组的戴忠仁一早便匆匆赶到院里,扎进忙碌的育种工作中。今年人力吃紧,育苗窗口期又短,任务像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戴忠仁已在板凳上工作许久,神情专注,偶尔俯身,全身骨骼都发出细微的“抗议”声。今年的育种任务排得满满当当,品种登记及品种权保护材料繁育、番茄非适应性试验、苗头品种杂交种子少量繁育、肥料试验和病害试验开展、选育的优良材料加代、杂交组合的配制……各项工作接踵而至。戴忠仁给自己立下目标:要完成2个番茄品种登记,申请5个以上品种权,入库近百份种质资源,创制5份功能性番茄种质资源,制定1个地方标准,促成至少1项成果转化。“压力特别大,但我不会退缩”,他坦言。

辣椒课题棚内,湿润的泥土气息与辣椒幼苗特有的清新交织在一起,显得生机勃勃。高级农艺师陈曦带着辣椒课题正在定植,一上午一个棚,厚重的面纱遮挡住容貌。“有点闷,不过习惯了”,她头没抬、手不停地说着。今年,辣椒课题要完成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1个、申请主导品种1个。
5月初的实验室有些阴冷,高级农艺师王杰正在分析离心分离后的菌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他的生物型水稻壮秧剂已经推广到四川,同时开展嗜盐菌剂改良盐碱地科研攻关。他已经很长时间节假日不休息了。

水稻课题农艺师李承欣6时30分准时开始工作,水稻今年播种面积达225亩,播种水稻材料近千份,任务特别繁重,不得不抢抓时间。同样作为三大作物的大豆和玉米,分别需要播种种质资源材料2300和2400余份,粮经分院的同志们“五一”假期将在田间度过……
微风拂过市农科院园区,到处是繁忙景象,科研人员们的身影在试验田与实验室间不停穿梭,构成了一幅独属于农科劳动者的奋斗画卷。回顾农科历史,农科人勤于劳动、勇于奋斗,在逆境中不断创造,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让农业科研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直到今天,转化成果遍布冰城大地,用双手开创出“换了人间”的崭新局面。
张衡 哈尔滨日报记者 毕博 文/摄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