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城是一座多情又浪漫的城,不经意的一瞥,就可能让你的心为它沦陷……
在松花江北岸、百年老江桥边,“船厂社区”被越来越多的人贴上了标签,说它是“时光的褶皱”,因为在那里,褪色的老楼与现代咖啡馆隔街相望,生锈的缆桩旁矗立着漂亮灯塔。街区里,老街坊在树下晒着太阳聊着天,来“寻味”的年轻人端着咖啡徜徉……有人把这里认作怀旧的港湾,有人把这里当成蓄势向未来的锚地,总之,大家虽感触各异,但都觉得这里藏着城市的瑰宝。

5月2日,记者从松北区滨水大道向南而行,去探访人们放不下的“老船厂”。
老街区里的时光标本
“你看这砖墙上的爬山虎,和我小时候住的家属楼一模一样。踏入这片社区,恍若打开一部老式放映机,缓缓转动中,胶片里记录着半个世纪前的市井烟火。”70岁的宋阿姨是摄影爱好者,她手端相机感叹着。

“我女儿在短视频里刷到了这里的红砖房,说像极了我总叨念的家属楼。”宋阿姨抚摸着砖墙上凸起的铆钉,眼角泛起笑意和泪光。“现在高楼大厦遍地,可我还是爱这些老楼,我有我的故事。”说话间,宋阿姨的镜头对准了墙角落灰的柴火堆,远处一只小猫像老友似的跑来迎接,静静地趴在她脚边,竟久久不肯离去。

社区里的老街坊给宋阿姨讲起了故事:“这里曾是清朝的航运枢纽,这个社区算是‘半岛’,连着‘马家渡口’,就是老哈尔滨人说的‘先有马家渡,后有哈尔滨’。”宋阿姨悄悄告诉记者,其实,来前她就做了功课,史料记载,1928年哈尔滨船舶修造厂在此奠基,蒸汽锤的轰鸣声打破了江畔的沉寂。青砖厂房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艘钢质客轮,厂区宿舍、职工俱乐部、子弟学校如细胞分裂般生长,最终凝聚成哈尔滨首个船厂生活区。如今漫步其中,苏式筒子楼的雕花铁艺仍在诉说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船用零件改造的路灯,无声见证着“船厂社区”的变迁。

旧时光里的新故事
“我小时候就在这门前玩耍,现在的孩子们爱来这儿喝咖啡,挺好。”82岁的刘奶奶坐在老树下晒太阳,看着对面咖啡馆里自拍的年轻人,老人眼里满是温柔。这位在“船厂社区”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见证了社区从“工业重镇”到“网红打卡地”的变迁。

“我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这个社区平日很宁静,但经常会有摄影爱好者和喜欢怀旧的人来,他们也只是静静地在这里走一走,不会打扰到社区居民。”刘奶奶告诉记者,社区还保留着当年的老样子,不过,主街道上的建筑粉刷了,也添加了装饰,吸引不少人慕名而来。

“这里很多人家已经搬离了,老人们不舍得搬,留下了。”今年73岁的吕先生对记者说,他的儿女都买房搬了新家,一直劝他搬过去一起生活,但他离不开“船厂社区”,“这里才是我的家,听不到火车叫,闻不到江水味儿,哪能睡着觉哇。”吕先生表示,老邻居、老哥们一起遛弯、钓鱼、聊天、喝酒、种菜,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别提多乐呵。

守护与新生的期待
从出生、成长直至退休,社区里许多人在这里一住就是一辈子,他们舍不得搬离的不仅是老房子,更是“街坊四邻喊一嗓子就到”的温情。
“这个社区是两三年前火起来的,主街上的商铺基本上都是本社区居民开的,个别两家店店主是外来的,街上的烧烤店居多。”社区工作人员张女士告诉记者,这个社区许多原住民都已经搬走了,现有居民600人左右,大多数是老年人。去年,社区里新开的一家咖啡店在网上火了,咖啡店的存在与这个老社区成了鲜明对比,不少市民、游客特地来探店。“这个社区还保留着原有的样子,是很多影视剧的取景地,电影《漂白》《冬季恋歌》《风吹半夏》《我是刑警》等都在这里取过景。”张女士说。

走在“船厂社区”的街道上,仿佛瞬间把过去与现在折叠:江堤边停靠着的船,近在咫尺的江南,还有身前身后遥遥的大都市繁华……当暮色漫过松花江,老照相馆的钨丝灯亮起,照亮的不仅是泛黄的老照片,更是几代人的回忆。
在“船厂社区”里触摸“时光的褶皱”,一切都无违和感,年轻的创业者已经来了,岁月的痕迹也已积淀成财富,这块通往未来的“锚地”,正在书写属于这座城的崭新记忆,在不迎不拒中走向未来。
哈尔滨日报记者 毕博 文/摄/航拍/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