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五四”青年节与“五一”劳动节交汇之际,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青年园艺园林高级农艺师曹虹用创新实践诠释着“科技+青年”的无限可能,在盐碱棚间书写出亮眼的逆袭篇章。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掀开育秧棚塑料膜时的窒息感。”4日,曹虹对记者说,那时的七月,骄阳将木兰县村里的大棚蒸腾成桑拿房,而比高温更令人窒息的是眼前这片土地——板结的土壤裂缝间泛着白花花的盐霜,检测仪的数据刺痛着她的眼睛:pH值8.7,EC值3.2mS/cm。

如何棚间逆袭,怎么才能破解盐碱?那一段时间她考虑良多,成本、技术、人力,一件件、一桩桩,左思右想,欲求逆袭之计。甜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薄皮甜瓜的抗盐碱数据冲击着她的头脑,有点像黎明时的那一丝晨曦,刺穿黑夜。

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盐碱侵蚀和高温高湿环境犹如两座难以翻越的大山,严重阻碍着种植计划的推进。面对这一困境,曹虹反复探索解决方案。经过反复试验与论证,最终采用“基质种植法”。该方法依据植物生长的生态学原理,精准调配基质成分,将草炭土、珍珠岩、腐熟稻壳按照6:3:1的黄金比例进行科学混配,为甜瓜生长营造适宜的基质环境。

当没办法第一时间赶到田间地头,曹虹就秒变“云端农艺师”。通过视频连线,和农户们面对面交流,把种植要点掰开了、揉碎了讲。提醒农户们高热时段铺设遮阳网,配合滴灌系统精准控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丰收时节,育秧棚内藤蔓缠绕,圆润饱满的甜瓜挂满枝头。经测算,每亩收获超2000斤,闲置大棚变身“聚宝盆”。周边农户纷纷前来取经,种植热情高涨。

从实验室到大棚,从数据监测到田间实践,曹虹用青年的创新活力破解农业生产痛点。正如她所言:农业科技的宝贵价值,绝不是束之高阁的空中楼阁,也不是晦涩难懂的纸上谈兵,而是紧紧扎根于农民的生产实践,精准把脉他们的痛点难题,以创新为利刃,披荆斩棘,为农业发展劈开一条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航道。
张衡 哈尔滨日报记者 毕博
照片由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提供
编辑 张鑫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