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聆听青年奋斗故事 感受冰城青春力量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5-04

在哈尔滨,处处能感受到青春之力集聚涌动。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来自各行各业的冰城青年代表在此刻相聚,分享自己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奋斗故事,他们大胆创新、勇敢创造,努力用实际行动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哈尔滨新篇章的广阔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

“让黑土地的馈赠走向千家万户”

——张芳 黑龙江和粮农业集团董事长

我是农民的闺女,我在这片黑土地上深耕了近20年,创业的路上充满了艰辛。我们是最早一批涉足电商的农业企业。和粮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就是“人品+良品”才能等于“食品”,我们坚决不打价格战,只有好的质量、好的产品才能在真正屹立在市场浪潮中。发展到现在,我们淘宝、天猫、京东合作店铺超过5万+,常年占据电商杂粮大米热销TOP榜,抖音、快手、视频号杂粮类目全网销量第一,网红爆款杂粮粥累计销量超过了20亿袋。当我看到乡亲们每到年底拿到分红,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时,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作为和粮农业的创始人,我将矢志不渝地前行,打造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产业链,构建一个三产融合、三农受益的大健康生态体系,让黑土地的馈赠以最好的姿态走向千家万户。

“扎根龙江跑出科研人加速度”

——隋晓楠 黑龙江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二级教授

有人问我为何要投身科研,我的回答从不是“热爱”二字,而是我们这一代科研人的使命。15年前,我站在实验室窗前,看见国外进口仪器上写着“技术禁运”红色警告时,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感受到了“卡脖子”的滋味。2015年,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毕业后,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在母校东北农业大学任教。10年来,我和团队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大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特性的研究,首次解析了大豆球蛋白多尺度分子构象,研发的"大豆蛋白基植物肉"已成功产业化。近年来,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荣誉。我将始终扎根龙江这片沃土,以"科技报国"为信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科研人的加速度。

“攥紧拳头,黑土成金”

——陈刚 黑龙江淼谷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我是一个在黑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新农人。8年前,我们村的土地就像一盘散沙,各家守着几亩薄田,用着父辈传下来的老方法种地,纯是靠天吃饭。转机出现在2017年春天,村里大喇叭突然响起"国家要扶持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我们32户村民凑齐了启动资金,淼谷合作社挂牌成立了。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开始给土壤检测和配方施肥,给每块地定制"营养套餐";建起智能气象站,再也不怕老天爷"变脸"。政府的惠农补贴、农业保险给我们吃了定心丸,电商平台把"淼谷"大米卖到了全国。这些年,我们的合作社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目前我们合作社联农带农300多户村民,户均年收入增加了3万多元。我们始终相信,只要攥紧拳头,黑土一定成金。

“让双脚重新沾满黑土地的芬芳”

——陈丽丽 哈尔滨市农业领域短视频主播

我是一个曾经北漂七年的“90后”。返乡三年以来,我们用订单农业为乡亲们筑起保障,以保价回收让农民心中有底,通过直播间销售大米,让农民不为销路发愁。2024年,订单农户每晌稻田增收5000元,400晌地共计增收180万元,新米首播时直播间在线10万人共销售了18万单。今年更扩签至500晌地的规模,希望给更多的农民带来保障,让大家摆脱靠天吃饭。我们还把目光投向房前屋后那些被留守老人侍弄的小菜园,让农家味道通过网络端上各地餐桌,帮助他们增收。从逐梦他乡到扎根故土,让我明白了,原来最珍贵的成长,是让双脚重新沾满黑土地的芬芳。当我们把青春热血注入垄亩之间,用电商架起城乡桥梁,黑土地便会长出最动人的故事。

“让世界听见黑龙江的诗意”

——王婧 龙粤(黑龙江)(深圳)文旅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不是文化的搬运工,而是科技的造梦者。回想创业以来,15个月竟已飞行123次。150人的团队,每天不分昼夜,在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数字文创技术和200余款龙江精品文创顺利落地。当各大媒体以"数字雪花飘向全国"为主题报道我们时,我们愈发坚信:文化传承需要的不是固守,而是破冰而生的勇气,黑龙江的文化基因正在被重新解码。今年,我们将要成立龙粤文化数字化文创孵化中心,打造全国设计师和技术的"云端握手平台",孵化多地域IP。龙粤文化要做三件事:做黑土地的"文化翻译官",让世界听见黑龙江的诗意;做数字时代的"冰雪造梦师",让传统与未来深情相拥;做女性创业的"星火传递者",让每个创意都能照亮远方。

“在冰雪大地用创意设计勾勒出更美画卷”

——闫实 哈尔滨创意设计中心副主任、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不知不觉,来到哈尔滨已经两年多了。这座冰雪铸就的梦幻之城,为我开启了全新的命运之门。一个人、一个包,从哈尔滨、齐齐哈尔到抚远、黑河……我目睹了这片土地对创意设计的渴望与追求。在推动亚冬会特许商品同紫丁香创意设计大赛双向赋能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加班至深夜成为常态。往昔如昨,历历在目:冰城“左右哥”身穿智能温控“中国”定制款羽绒服,向游客们传递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炽热情感;逊克北红玛瑙融入亚冬会奖牌设计,让地域瑰宝走向国际视野;雪花胸针成为冰雪文创的“硬通货”,创意设计在冰雪大地上绽放出绚丽之花。再有半个月,我们将迎来创意设计中心落成的第三个年头儿,我和团队一定会在这片冰雪大地上,用创意设计勾勒出更美的画卷,一起见证更好的“尔滨”。

“搭建连接文化促进交流的温暖桥梁”

——崔师尧 哈尔滨文化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设计

作为26届冰雪大世界的设计者,在电视看到大世界分会场火炬点燃的那一刻,眼泪一瞬间蒙了双眼,100多个日夜,几千人的努力,在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从最开始的各国建筑设计讨论稿到火炬传递路线确定,我知道,我们所打造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冰冷的建筑,而是搭建起了一座座连接各国文化、促进心灵交流的温暖桥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这里找到共鸣,感受文化的魅力。火炬传递路线确定工作的时候,冰雪大世界百万平的场地内,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我们也在设计中埋下了一个“彩蛋”——当观众从高空俯瞰或是航拍整个区域时,会发现一个富有层次感的数字“3”,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是对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深情致敬……

哈尔滨日报记者 阴祖峰 文/视频拍摄制作 刘洋/摄

编辑 张鑫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