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看哈工大青年的奋进姿态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5-04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什么样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自信乐观、敢于追梦,是拼搏进取、意气风发……今天,7位哈工大青年学生用他们的热血与担当作答。

青年的自述:我要成为这样的青年

“我希望成为一个吃了草可以挤出奶的人。”经济与管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陆任驰大一暑假去西藏参加短期支教的经历让他深有感触。“当地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还有差距,我想做一个让更多人过上好生活的人。”

赫艳坤参加中国法学会保险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

“我的家乡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是在国家政策的恩惠中长大的。”人文社科学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赫艳坤从小到大经历了由苦到甜。“曾经泥泞的土路变成水泥大道、农田设施大大改善、助学政策让更多孩子有了走下去的勇气……我心中悄然埋下一颗种子:一定要成为传递这份温暖的人。”

李佳诺(右一)和亚冬会志愿者

“中国青年应该像一盏发光发亮的灯。”机电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佳诺也希望自己做一个温暖的青年,在学习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后,她立志投身志愿服务,帮助更多的人。

“我的爷爷是部队转业干部,从小就听爷爷讲部队的故事。”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蒋昕洋从小就种下了参军的种子。大学期间他凭着顽强的毅力,从173斤减肥到118斤,通过体检如愿入伍。

朱恩科和校国旗护卫队训练

退役大学生士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朱恩科承担起校国旗护卫队队长的职责。“从战士到学子,我希望能守护校园的一抹中国红。”

“我希望通过攻克科技难题报效国家。”航天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吴世宝从事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研究。“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就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

吴世宝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黑龙江赛区)做个人风采展示

“我希望将我所学专业知识服务民生。”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佟冰冰希望在创新中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
帮助,服务,温暖,报国……“青年” 二字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可能,每个人对青年的理解,都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

青年的选择:坚定信念,奔赴山海

佟冰冰(右一)在第十四届中国工业智能挑战赛赛后合影

路已明晰,剩下的便全是青春的努力。这份努力,是无数个日夜的挑灯夜战。在竞赛前一个月,佟冰冰团队的无人机遭遇炸机,所有工作毁于一旦。在“至暗时刻”,她和队友迎难而上,重新搭建备用机。“科创从不是坦途,坚定的信念推着我跨越青春的每一道坎。”最终,她们带着焕然一新的无人机站上赛场。本科期间,佟冰冰拿下4项国家级竞赛奖项。

将团队制作的智能温控加热马甲送给环卫工人,十余次到中小学做科普宣讲,亚冬会期间帮助运动员找回丢失的行李……在三年多5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中,李佳诺感受到了“帮助”的温度。“上学期我决定放弃保研资格去支教,希望用我的微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陆任驰结束支教工作后与班级学生合影

支教不只是青春口号,更是用脚步丈量责任的担当。“支教第一周几乎每天都流鼻血,经常鼻子里塞一块纸团就给学生上课。”新疆库车非常炎热、干燥,陆任驰靠着顽强的毅力适应环境。在得知哈工大校友企业有意愿为学校捐建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陆任驰和队友完成了十几轮资料整合。“我希望尽快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陆任驰率领队伍组建起全校第一支科创竞赛集训队,孩子们最终拿下两项国家级奖项,创下建校以来纪录。

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还有赫艳坤,他放弃了待遇更好的工作,选择到基层。“基层工作才是青春的试金石,我希望在田间地头为人民谋福利。”

刚进新兵连,由于不适应高原稀薄的氧气,蒋昕洋所有科目考核全线飘红。他一次次挑战极限,最终实现军事素养从连队倒数到名列前茅的飞跃,军事技能考核总评优秀。青春的价值,是在突破中重塑自我,在挑战极限中书写时代答案。

“当我带领队员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一次次彩排,支撑我们的是守护国旗的使命感。”国护队的坚守,只为2025年的第一面国旗冉冉升起。

突破极限的还有实验室里的吴世宝。“去年我们接到了一个急难险重任务,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完成了既定指标,就当自己要‘交差’的时候,老师提出了更严苛的指标要求,我当时很不理解,后来老师告诉我,只有高于标准,才能保证技术应用万无一失。”

哈工大青年写给未来

青年人的未来是什么?是问题,更是行动。“硕士毕业后我想做一名直招军官。我希望回到部队,尽自己所能服务人民。”蒋昕洋希望继续未完成的事业,李佳诺即将踏上支教的路,佟冰冰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

青年的未来是有计划的,但有时也在不经意间。“去年我和队友做‘三下乡’科普,一个孩子看见机器人非常好奇,他很有天赋,操作很熟练,他很感激我们。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他问我们下次什么时候来,那一刻我觉得我还有更多事要去做。”从那一刻起,陆任驰决定毕业后奔赴基层。“希望能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接受到优质教育。”

由培远 哈尔滨日报记者 纪天伟 王铁军

图片由哈工大提供

编辑 张鑫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