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哈医大一院消化内科唐印华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反复“口吐息肉”的罕见食管纤维血管性息肉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位于食管入口咽后壁的长达10cm的巨大肿物。
患者史先生因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就诊多家医院,多次行喉镜检查发现咽喉部肿物,未见全貌,遂于外院耳鼻喉科行喉镜下手术治疗,切除一枚1cm肿物,术后病理诊断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出院后患者仍觉咽部异物感,间断有“口腔吐出肿物”的症状,患者还曾用手捏到过肿物。遂再次行喉镜检查,发现下咽后壁环后区可见一根蒂,未见明确肿物。行胃镜检查食管腔内距门齿25cm见一肿物,可自行滑脱至口腔。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均建议开刀手术治疗,后慕名来到哈医大一院消化内科寻求是否能够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内科唐印华教授会诊后,考虑诊断是食管纤维血管性息肉,可尝试内镜下微创治疗。
唐印华教授介绍:食管纤维血管性息肉发病率不足0.01%,多起源于食管上段黏膜下层。本例患者病变隐匿于咽后壁这一“手术禁区”,喉镜及胃镜均未见全貌,说明息肉巨大。患者曾多次出现口腔外吐肿物的惊险症状。这种息肉看似柔软,实则暗藏致命风险:一旦完全脱出卡喉可能引发窒息,长期摩擦易致溃疡出血。
图1 术前喉镜报告
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胸部CT提示食管内肿物。在全麻状态下,唐印华教授团队采用超细高清胃镜,进入咽喉部未发现肿物,继续进到食管腔后,在食管中段发现肿物头端,通过圈套器把肿物套住后,拽出至咽喉部,在咽后壁近食管入口处发现了肿物根部有一粗蒂,直径约2cm。在距门齿仅15cm的咽喉狭窄区域,唐印华教授通过精准注射抬举、分层剥离等ESD核心技术,历时20分钟完整切除病灶。术中零出血,电凝创面预防出血。息肉取出后测量大小2.0cm*10.0cm。患者次日即恢复经口进流食,3日后患者顺利出院。病理回报:(食管咽喉部)间叶源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为纤维血管性息肉,与术前评估一致。
术后康复的史先生激动的表示:“之前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要开刀,没想到在这里睡一觉就解决了,万分感激哈医大一院消化内科团队!”
图2 术中胃镜见咽喉部及食管腔肿物
图3 术后咽喉部创面及术后标本
唐印华教授介绍,食管纤维血管性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呈腊肠样长条形隆起,该病不复发,不恶变,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男性,几乎都发生于颈部食管,环咽肌附近,缓慢增大,大小各异,可达1-27cm,因接近环咽肌,食管蠕动会把蒂越拉越长,会掉出口外。
唐印华教授强调,传统治疗多是经颈部手术治疗,切开颈部食管,把息肉拉出来切除。相较于传统开胸或颈侧切开术式,经口内镜微创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创伤极小,体表无切口,住院时间短,避免气管切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费用降低约70%。
唐印华教授提醒,反复出现吞咽阻挡感、莫名口腔异物、餐后反流等症状人群,应及时进行高清胃镜检查,发现黏膜下隆起进一步超声内镜或增强CT评估,选择具备咽喉部ESD资质的医疗中心诊治。
侯佳彬 徐旭 哈尔滨日报记者 董彤
编辑 姜沫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