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的产房后面,有一个12级的台阶,这里外人看不到,但是好多哈尔滨市的产妇都不陌生。因为自1990年,这个分娩室建成以来,楼梯只连接分娩室,这里僻静、安全,外人进不来,走几步就能找到医生。三十多年来,好多难产的产妇,都在这里爬过楼梯,一阶一又阶,一次又一次。助产士表示,枕横位是难产的主要原因,枕横位的产妇要不断地改变胎儿在产道中的旋转位置,才能让胎儿顺利生产。
还有分娩室里的大球、操房,产妇们为了迎接第一声啼哭,在这里爬楼梯、坐大球,一手扶着肚子一手在伸展做操,任汗水淋漓,也不肯停下来。在她们心里的信念也只有一个:“宝贝,为了欢迎你,妈妈在努力。”
动作很简单
简单得就像妈妈的心意
在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那间分娩室,古老而又实用的动作被一代代新妈妈在重复着,导乐球、左右并步拍手……该院助产长消艳介绍说,坐导乐球是一个很好的使孕妇放松的一种方式,可以打开骨盆,而且在分娩过程中,在球上活动可以减少宫缩痛,促得产程进展,从而达到缩短产程的目的。

当在分娩的过程中,孕妇出现了不适,可以减分娩球放在墙上,孕妇背靠着导乐球上下移动,可以缓解不适,促动分娩。孕妇做的四节操当然都是入院后她们手把手教的,都是简单且活动四肢和骨盆的动作,可以达到放松心情增加肌肉的目的,这样使得孕妇在生产的时候有更好的产力,有力于全身心的放松,有利于分娩。

记者看到,在分娩室的训练房里,随时随处可见孕妇略显笨重的身影,或者坐在导乐球上来回扭,或是把球放在墙上做下坠式摩擦,亦或者是对着镜子模仿着助产长刚刚教给的做操动作,动作都很简单,简单的就像准妈妈们的心意一样。

你能记住你出生前这段路吗?
“我等不及要和他见面了”
“助产长,我能行的,为了我的孩子,我能坚持得住。”、“我都等不及要和他见面了。”助产长肖艳今年57岁了,在38年的从业中,这是她最常听到的话。
“孕妇们在丈夫陪同下进入分娩室的时候都是紧张、柔弱,而到了真正要和孩子见面的时候,都显得无比刚强,这是人性的光辉,也是鼓励我38年一直努力坚持的动力。”57岁的肖助产长脸上永远挂着笑,这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她在笑着,孕妇才不至于更紧张。

在分娩室后面是一个步行楼梯,从三楼到三楼半的12个台阶上永远都是干干净净,平平整整,没有一个纸屑,甚至没有看得见的灰尘,勉强能容得下两个人行走,正好留给孕妇和搀扶她的助产士。从听筒助产钳时代一直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数万个新生儿诞生于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的这个分娩室,而这12个台阶,也就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磨得平整。
“我记得那次是一个230斤的产妇,她实在太重了,我必须略侧着身走,怕扶不住她,于是叫上助产士耿德慧一起来帮助。我侧身扶着产妇,让耿得慧在后面护着。下楼的时候我在下面,耿德慧扶着她走,来来回回十几次,一面走一面看着产妇的表情,随时做好立即扶她进入分娩室的准备。”肖艳说,近年来这样超重的产妇并不罕见,她们中的好多人都在助产士的搀扶下走过这些楼梯。
产妇:我一天爬了一年的楼
助产士:今天分娩室要生八个孩子
“吉祥”生出来的时候,妈妈小林已经累得快虚脱了,想起几个小时前还在爬楼梯努力得汗如雨下,小林喜极而泣。
分娩室助产长肖艳介绍说,40岁的年纪不大,可是对于产妇来说无疑是高龄了。生产有三个要素,骨盆、胎儿和子宫收缩力,好多年纪超过35岁的产妇子宫收缩力差,因此孩子胎头的枕位都不够理想。
当日17时许,小林进了分娩室,随即进入第一产程,但是孩子却没动静。助产士密切地观察着胎心,一切都正常,小林不断变换体位,可是孩子就是不动。“咱们爬楼梯吧”小林听从助产士的建议,开始了缓慢地爬台阶。
“楼梯有12阶,为了安全,第一次爬我就记住了。这12阶楼梯太长了,从怀上孩子我就没敢太运动,生怕孩子会有危险,毕竟已经40岁了。现在每走一个来回,我都要休息几倍的时间。”小林说。
为了让产妇得到足够的休息,在走了三个来回以后,小林在助产士的陪同下回到了产房,两个小时以后,小林再次感到疼痛,胎心正常,孩子仍然没有娩出的迹象。“咱们再去走走看吧,毕竟上楼的动作两腿不平衡移动,有助于胎头位置在产道中摆正。”于是,小林第二次跟着助产士,回到了那个12层的台阶。

“我要自然产,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来,我是母亲,我能行的。”小林一面走一面给自己打气。她第三次,第四次……直到进入分娩室10个小时后,筋疲力尽的小林终于感到体内有物体下坠……
在第四次爬楼之后,随着“哇”的一声,一个七斤多重的胖小子终于诞生了。
“她说,她一天爬了一年的楼,可是我们的分娩室一夜要生七八个孩子呢,我这个57岁的助产长,要陪着这八个产妇爬多少楼?好在为了她们和他们,一切都是值得的”肖艳说。
哈尔滨日报记者 徐日明 文/摄/视频拍摄
编辑 姜沫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