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叫张庚,是一个“00后”的巴彦县小伙。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一度憧憬着“外面的世界”。但在省外闯荡几年,经历了飘泊、茫然,他发现“还是家乡好。”两年前,张庚回到哈尔滨,不久后开了一家社区快递驿站。
近半年时间里,张庚的小事业蒸蒸日上:收件量在增多,收入也超出预期……他已计划盘下下一家驿站。更重要的是,驿站带给了他在外地不曾有过的温暖——附近的居民成了他的“朋友”,有人送他水果、有人很放心转账给他让帮忙代付货费,他也会力所能及帮助邻里。
在这里,他找到了比远方更珍贵的东西——归属感,是奋斗路上最坚实的后盾;而家乡,永远是梦想生根发芽的沃土。这间驿站,不仅是他事业的起点,更成为他重新定义人生与梦想的注脚。

从返乡打工到创业,“我的选择没错”
“买点海鲜和青菜,今天晚饭我做。”临近下班,张庚给女朋友打电话,周末他要多做几个菜,犒劳一下女朋友和自己。而一年前,女朋友却是一个吃包薯片都要斟酌一下的人,更别提吃海鲜了。
“毕业后我去辽宁投奔姐姐,她做电商卖书。”从小县城走出去,是很多年轻人的愿望,张庚看中的不仅是走出去,还有“做电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还有短视频带货的,一定有前景。”由于缺乏经验,买卖干得并没有那么顺利。其间,远在家乡的母亲又生病了,张庚决定返乡。
“我回哈尔滨的时候,兜里只揣了1000元,那时候既要照顾母亲,又要找工作,确实挺难的。”白天张庚出门打工、照顾母亲,晚上回到与别人合租的房子里,他只想睡觉赶紧到第二天。“屋子小到只能摆下一张床,有时翻个身都怕掉下来。”其间,张庚干过销售、外卖员,还做过快递公司的客服,也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打工总觉得自己不‘踏实’、不稳定。”女朋友提议一起创业,“做了这么多工作都围着电商转,我俩选择的创业项目也离电商不远——快递驿站。”
“经营快递驿站,有了自己的买卖,有种真正‘扎’下来的感觉。我觉得有了‘根’,我的选择没错!”

“00后”老板:靠驿站实现“租房自由”和人生升级
“我自己掏了3万多,家里帮着凑了3万”。去年11月,张庚在香坊区旭辉苑小区的拼多多驿站开门了,出乎意料,驿站的收寄件量格外大。“当时正好遇到电商平台的‘双11’和‘年货节’,我妈都过来帮忙了。”
妈妈这次过来,帮忙是其次,主要想看看儿子的“买卖”到底咋样。“起初我妈不同意我开驿站,怕单量少,现在不仅放心了,还‘入股’给驿站买了摄像头。”
“干销售月工资3000元,做客服有4000多元,外卖员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开驿站的第一个月我就挣了一万八,那时候我感觉走路都带风。”张庚在驿站里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也通过驿站颠覆了自己的认知。“干驿站,一开始是觉得现在年轻人爱网购。这半年来才发现,到驿站取快递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网购能力也很强,有些老年人一周能取五六个快递。”
张庚对取快递的老人很热心,驿站的快递单量也在不断上涨。“最初驿站的收件量平均每天有700多单,现在每天能达850至860单,高峰期甚至超过了千件。”张庚的生活质量也随之“升级”——不仅租下了两室一厅的大房子,和女朋友还养了一狗二猫,更告别了因一包薯片买不买而纠结半天的苦涩时光。
生意的“另一面”:邻里间实现“双向奔赴”
有人说,做买卖会让人对金钱的追求成为生活的核心驱动力,但张庚却看到了生意的“另一面”。
“和小区很多居民熟络起来。有时他们会坐在驿站的小凳子上和我唠唠家常,有时也会给我提供帮助。”小区的居民愿意和年轻人聊天,每天都开门的驿站成为一些老年人的“话聊点”。一些取完快递的人经常会和张庚聊上几句,“家里几口人”“结婚了吗”“咱两家小狗一个脾气”……张庚也会从聊天中感受到温暖,“这两天降温,小伙子你得多穿点啊”“要下雨了,快递想着赶紧收,别被浇了。”“这么多快递,我帮你搬进去吧。”……
有两件事张庚印象特别深刻,他嗅到了温暖与信任的味道。小区里一位大娘喜欢吃水果,网购的水果都挺沉,张庚总会想着帮着大娘把货物搬出驿站。一来二去,大娘和张庚熟了,买啥水果都要现场拆箱给张庚留两个,张庚不要,有时大娘还要趁他不注意把水果留下。“还有一个经常来取快递的大爷,买了货到付款的商品,他把钱转给了我,让我代付。”张庚说,那几天大爷不在家,不能及时收货,把将近四百元的货款用微信转给了他,还说“小伙子我相信你”。
“做客服那段时间,接收的往往是负面情绪,但干驿站这半年,我却总被温情包围着。”张庚总是会把驿站里的快递纸箱留给经常在附近收废品的大姐,张庚没想到,这个举手之劳却感动了大姐。“大姐闲不下来,总会来驿站帮着打扫卫生。她告诉我,驿站里干净了人心情会更好。”
和邻里间的“双向奔赴”,也让张庚看到,驿站带给了他更多用钱买不到的情感。挣钱了,心暖了,张庚想得更多了。他想在再开一家快递驿站,买房、买车、结婚……
这方小小的驿站,不仅承载着包裹的流转,更见证了一个年轻人从“出走”到“回归”的心灵旅程。在这里,他找到了比远方更辽阔的天地,和更美的风景——那是用双手创造价值、用真心融入社区脉动时,绽放出的温暖光芒。

哈尔滨日报记者李佳琪 文/摄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