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从央视到松光里,敬一丹把人生写成了一本“哈尔滨限定版”城市指南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5-10

敬一丹把新书《走过》全国签售的首站,放在家乡哈尔滨。

5月10日,在结束上午新华书城全国首签场后,70岁的敬一丹马不停蹄赶往下一站。这天下午,签售有些特别:在哈尔滨道外区松光里书店,敬一丹与书店主理人于冰展开对谈。

一位曾经是央视黄金时代的精神坐标,一位是百年城市人文记忆的流量捕手——两位相差30岁、两个时代的媒体人,在道外巴洛克春日午后“双向奔赴”——以《走过》徐徐展开两代记忆,在冰城的时代褶皱里,找到跨越三十年的精神共振与共鸣切口。

以《走过》对谈:两代“记录者”穿越时光的对望

历史需要两种望远镜:回望的、前瞻的。敬一丹希望,于冰也是一样,就站在那个“接缝处”。

在松光里书店敬一丹新书《走过》对谈与签售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一直排到书店一楼大门外。粉丝中,有敬一丹的,也有于冰的。

和很多文化名人有些不同的是,从央视退休后的敬一丹,将大部分时间专注于对家乡哈尔滨的宣传。2025年初的哈尔滨亚冬会,她担任火炬手,遇到了同为火炬手的于冰。没有自我介绍,甚至连寒暄都顾不上,于冰冲到偶像敬一丹面前直接说:“老师,我想加您微信。”敬一丹二话没说,掏出了手机。

作为坐拥全网千万粉丝的哈尔滨城市人文历史短视频博主、传播家乡振兴的书店主理人,于冰通过“冰姐扒书”与“松光里”书店,持续搭建起一座城市与阅读之间的桥梁。为了能在松光里为敬一丹做一场不一样的签售会,于冰之后特意跑到北京,向敬一丹表达了真诚的邀请。

也正是在刷到于冰的短视频后,敬一丹才对于冰的城市人文历史讲述方式、高流量与影响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她注意到了这家新兴书店,“我就在想,哈尔滨人怎么这么会聊书?”

这场签售会之前,于冰特意带敬一丹逛了道外巴洛克。这也是敬一丹在于冰的语境中,第一次沉浸式感受如今承载历史与烟火气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对谈一开始,敬一丹动情地说:“线上虽然传播广,但我还是更喜欢面对面,看到你们的眼神,听到家乡人的掌声。”这也正是于冰努力促成这次签售的原因:“能让老师的书在我们书店首发,是我们对哈尔滨文化的一份回应,也是一份荣幸。”

如此看来,敬一丹和于冰似乎在做同样的事——把时光切片制成标本。只不过,时代不同了,一个是用文字,一个用短视频。

《走过》一书中,敬一丹将二十四节气当作她人生坐标系的经纬,用每一个节气去书写一个地方、一个人、一段经历。这不仅是一种创作策略,更是一种生命节律的叙述方式。她希望,当读者跟随她“走过”的脚步时,也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哲学——适时、适度、适止;在知足与不满之间,在热闹与留白之间,去体会真正的生活。

对谈中,敬一丹坦言,正是因为“害怕失去表达的能力”,她才想到重新拾起笔,开始写作。关于文字,她向于冰回忆,央视主持人的职业身份中,她也从最初为广播节目写回信,到后来开设专栏,才意识到:“人有时候需要一点害怕,才能意识到自己还拥有表达的潜力。”

在敬一丹看来,这份“写作的觉醒”,既是对职业身份的突破,也是对自我感知的一次重塑。

这场对谈,更像是两代“记录者”穿越时光的对望,在于冰看来,这与《走过》精神具有一致性:在复杂的人生中寻找连接,在代际的缝隙中建起对话的桥梁。

提一盏灯,照亮年轻人的内心出口

敬一丹向于冰和现场来的读者们,分享了自己的青年记忆。她乐于用一些像“布票”“粮票”之类的“时代梗”,考一考现场的年轻读者。

细碎又细腻的娓娓道来,像在昏黄的记忆里提这一盏时代的灯光,照湿了现场观众们的眼睛,也照亮了内心的出口。

她向于冰讲起自己知青时代从哈尔滨道外码头乘船下乡的经历——一种“缓慢、漫长、不得不接受”的告别。她形容那段航行“比火车驶离更难忍,因为太慢了”,母亲的身影在岸边变成一个小白点,这场告别成为她一生记忆中最柔软却也最坚韧的一部分。她说:“那一段生活让我认识了中国的底层,知道了什么叫挫折、什么叫韧性。”也正是在这段经历中,她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于冰,也是正在从“灯”下走过的人。当敬一丹回忆起粮票、布票、十三门副食店等细节时,“80后”的于冰则从年轻一代的视角回应道,她小时候也对粮店有着模糊却温暖的记忆,书店所在的松光里曾是一家粮店,而现在,她希望它成为年轻人精神的“粮仓”。于冰认为:“其实所谓宏大的历史,它往往并不是由那些大事件构成的,而是由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积累而成的。”在她看来,《走过》通过这些细节还原的不只是一个时代的风貌,更唤醒了人们对生活本身的体认与珍视。

对谈接近尾声时,敬一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最不擅长的事,就是给年轻人提建议。”

于冰表达了她对《走过》的生命理解:“走过”不仅仅意味着个人的记忆与足迹,也是一种向下一代传递情感、价值与文化的方式。“这可能就是我们读经典、读名著的另一层含义。”于冰说,“有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或者和父母一起,读同一本书,交流彼此的感受。可能读着读着就聊不下去了,也可能谈着谈着会突然理解彼此。”

那些关于母亲的时间褶皱,纸短情长

这场签售会,正值今年母亲节前一日。对谈中,敬一丹也谈及了那段纸短情长的岁月,谈到了母亲。

敬一丹的母亲于2019年去世,母亲的忌日也是敬一丹的生日。面对至亲离世的痛楚与思念,如何安放失去的悲痛,如何在告别中延续连接,在她看来,也是《走过》中正在进行的关于生命的命题。

正是在这些个体经历中,她不断思考代际之间的情感传承。她用文字记录了她与母亲之间的深情,文字承载的不仅是过往的回忆,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对谈中,敬一丹向于冰分享了母亲珍藏的1700封家书,这些家书记录了1968年前后下乡、办学、家庭离散的岁月,成为那个年代无数家庭命运的缩影。

后来,她将这些信件整理成书《那年那信》,不仅是对母亲的精神回应,更是对家族历史与民间记忆的文化保存。泛黄的纸张,承载了母亲与时代的交织,它们提醒着每一代人:时间无法抹去记忆,情感无法被遗忘。

当她与母亲的每一封家书,成为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这些文字便像一道无形的桥梁,将她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拉近。正如她所说:“我们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时代,也是我们‘走过’的证明。”

于冰回忆,自己小时候并未完全明白写下的字句背后的深意,直到多年后,她才开始意识到那份深沉的爱与牵挂。她认为,书中的“小满而不盈”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走过》一书中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节气不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情感与记忆的锚点,连接着个体与土地、与传统的深层联系。“这些泛黄的纸张,是走过的真实证据,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情感、时代的温度,也提醒着年轻一代,文字是可以穿越时间的生命延续。”

敬一丹回忆,自己在整理母亲的家书时,曾想象过未来的日子:若自己的女儿有一天能读到这些泛黄的信件,她会如何理解那份跨越时空的爱。“也许,女儿会在某一刻意识到,母亲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用文字为她留下了深刻的精神财富。”这不仅仅是一份家族的传承,更是情感的延续和时间的印记。

而这一切,都凝聚在那份“家书”中——文字可以穿越时空,情感也能超越时光。这不仅是母亲的记忆,更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代人情感的共鸣。

实习生 李雨桐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坤 文/摄/视频拍摄并制作

编辑:胡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