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呼兰区"智慧残联"小程序创新助残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5-17

自2023年5月19日全省第一张电子残疾人证在呼兰产生后,呼兰区"智慧残联"小程序上线运行已两年。这期间,呼兰区1.2万残疾人通过这一便民小程序,实现全程“网办”,残疾证申请时间也从原来的48小时缩短到20分钟。残疾人公交卡、驾驶员补贴、燃油补贴等服务事项功能均可共享数据……在全国第三十五个助残日到来之际,呼兰区以数字化创新助残模式再次引发关注,区残联依托"智慧残联"小程序,构建起"数据多跑路、残疾人少跑腿"的服务新生态,其独创性实践为全国基层助残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呼兰样本"。

技术破题:20分钟极速办证的"数字革命"

对于因意外导致下肢残疾的尤女士来说,外出办理各类手续,都是一场艰难的“出行挑战”。但自从有了呼兰区智慧残联小程序,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去办事,路上折腾不说,手续还繁琐。现在,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搞定,真心太方便了。”尤女士的经历,正是呼兰区智慧残联小程序服务1.2万残疾人的一个缩影。今年,这款小程序迎来了上线两周年的重要节点,在全国助残日的特殊时刻,它所带来的便捷与温暖,显得尤为珍贵。

谈起设立“智慧残联”小程序的初衷,项目负责人张芮佳告诉记者,区残联常年指导帮助残疾人办理各种证件,但是"流程繁、材料多、耗时长"几乎是每一位残疾人遇到的痛点,为了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举措,方便残疾人办事,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上对标高标准、高水平,以电子证照和共享数据应用为突破口,成功开发上线“智慧残联便民小程序”。

“申请人通过手机自主填报或工作人员后台录入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办证申请,残联后台审核与残鉴环节无缝衔接,最快20分钟即可生成电子残疾人证,较原流程效率提升近144倍。”张芮佳说,残疾人利用智慧残联系统完成申报、审批,残疾人鉴定后,医院医生通过小程序进行签字确认,医院加盖电子公章后立即进入国家残联系统进行残疾人证的申请;通过电子残疾人证的大数据归集,残疾人公交卡、驾驶员补贴、燃油补贴、儿童康复、无障碍改造申请等服务事项功能均可共享数据,减少填报要素,为便利残疾人生活提供数字赋能;人脸识别系统的赋能,将每年一次的残疾人公交卡现场核验变为智慧残联小程序信息核验,减少市民跑动次数。

这一创新彻底颠覆了过去"跑多次、等数周"的办事模式,让数据代替残疾人"奔波"。

功能升级:全场景助残的"指尖生态"

两年来,"智慧残联"小程序不局限于单一办证功能,不断开拓创新,升级2.0版本引入分级授权体系,构建起"1+N"的服务矩阵。

在优化办证流程的同时,考虑到不同类别残疾人的使用需求,小程序还设置了数据指挥舱、分级授权、涉残业务协同办理、手语翻译、线上直播、爱心导航、办理指南等多项功能。真正实现了环节最简、材料最少、时限最短。

“去年4月同步加入了分级授权功能,为呼兰区198名残协员及19个乡镇街道开通了小程序后台管理权限,使工作人员能够看到并处理辖区内残疾人的申请,实现对残疾人点对点服务。”呼兰区残联理事长宋立文告诉记者,今年4月开发上线了民政监督预警系统,在该系统模块,实现了残联向民政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接收呼兰区残疾人“新办”残疾证情况,把满足政策条件但未享受优惠政策的残疾人向民政工作人员进行推送和预警,提示工作人员进行办理。并对脱贫、监测等重点残疾人进行标记和掌握。实现了相关的惠残政策可以跨行业、跨部门、打破信息壁垒,保证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推进惠残政策进一步落实。

2024年5月,“智慧残联”视频号功能及手语翻译功能上线,残疾人可以通过视频号,了解残联动态,观看残联发布的视频,目前浏览量已经多达3000余人次。手语翻译功能利用小程序,连线专业手语老师,使得听力,言语残疾人实现无障碍沟通。2024年2月,最高法及中残联联合印发了《关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诉讼服务的十条意见》,为响应文件号召,呼兰残联开发并向呼兰区法院推送了“手语翻译”法院端,呼兰区法院已经将手语翻译应用于立案、调节、解纷三大窗口。

“为更直观的监测数据运行,强化调度管理,我们还建设了‘智慧残联’数据指挥舱,实时汇总和监测各类残疾人数据,让信息共享更及时、业务流程更顺畅、助残服务更高效。”宋立文说。

未来展望:构建"一证通办"的助残新范本

“我们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残疾人生活质量提升。”据呼兰区残联理事长宋立文介绍,下一步呼兰区将深化与市大数据局合作,接入教育、民政等多部门数据库接口,推动残疾人证、社保卡等"多证合一"应用,探索"随时亮证、一证多用"的智慧场景。同时,基层人员工作日志系统、重点人群提示推送等功能的完善,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该模式自2023年运行以来,先后斩获黑龙江省数字政府数智创新应用大赛"十佳案例奖"等多项荣誉。通过技术赋能,呼兰区将助残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见",从"单一部门办理"升级为"跨域协同治理",真正实现了惠残政策"应享尽享、精准落地"。

在全国第三十五个助残日之际,呼兰区的实践印证了科技助残的温度与力量。正如宋立文理事长所言:"当数据成为助残的'桥梁',我们终将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米',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数字时代共享发展红利。"这既是对助残初心的坚守,更是以创新驱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诠释。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尹明 文/摄/视频拍摄并制作

编辑 于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