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第34届哈洽会国际及港澳台展区甫一开馆,便呈现繁忙景象。展会开幕两天来,这里持续上演着生动的商贸洽谈场景,各方参展商展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与发展信心,充分彰显了黑龙江在向北开放战略下的区域经济融合新趋势。
从“试水”到“深耕”的转型逻辑
香港展团的展柜中,陈列着智能皮肤检测仪,“这已是我们连续第五年参展,但今年的战略完全不同。”参展商兴奋地说。
过去,港澳企业更多将哈洽会视为试探北方市场的“前哨站”,而本届展会期间,香港部分企业计划与黑龙江省企业洽谈智能制造产业项目,这意味着从产品展示向产业链布局的跃升。这一转变背后,是黑龙江“向北开放”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叠加效应。

主宾国泰国展团展示了各种泰国香米、精选认证项目、泰精选餐厅项目等。现场还设有免费试吃和分发等互动项目,让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泰国美食的魅力。此外,泰国展团还带来了许多地理标志产品,展示了泰国的生态农业成果。泰国参展商说:“此次参会,我们想寻求与哈尔滨的农业科研院校合作,我们看中了这里的先进生物技术实验资源,可以助力农产品质量提升。”
澳门贸易投资企业代表李志强手持中葡双语招商手册,向俄罗斯、泰国采购商介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他透露,本届展会期间,澳门企业将寻求与远东及东南亚国家达成跨境电商合作协议,实现“澳门平台+东北亚+东南亚资源+东北市场”的联动模式。这种突破地理界限的协作,正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制度型开放”的生动注脚。

解码区域经济的互补密码
在智能制造展区,香港企业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正演示汽车零部件装配,其精度达到0.02毫米的技术参数吸引众多专业观众驻足。
澳门展区的“药食同源”区飘出阵阵清香。企业研发总监透露,该产品结合澳门中药经验与黑龙江农业资源,这种“北料南制”的产业链协作,印证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价值重构。
综合来看,港澳台企业的展品主要涵盖生物科技、文创、食品三大领域。科技产品如香港的智能物流无人机、台湾的医疗机器人,体现技术创新;文创产品如台湾的象形文字陶瓷制品、赛事周边文创纪念品,澳门的中葡文化融合艺术品、香港的数字艺术装置,突出文化特色;食品方面,台湾的凤梨酥、香港的茶点等传统美食与澳门药食同源产品结合,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这些展品不仅展示港澳台地区产业优势,也反映其与内地市场的互补性。

形成产业协同、要素流动的新发展格局
在本届哈洽会重要活动之一“外资企业龙江行”专场对接会上,美国、意大利、瑞士、加拿大、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64家外资企业及商协会代表,与本地企业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擘画产业合作新蓝图。从智能农机装备到绿色高端食品,从冰雪经济到文化旅游,从数字经济到生物医药……这场横跨多领域、打破地域界限的交流,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透过本届展会6个主题展区的“活跃度”,可以清晰观察到区域经济融合的深层逻辑:政策协同催生新动能,当黑龙江的“向北开放”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共振,港澳台企业得以在更广阔的地理空间重构价值链;制度创新释放新红利,从负面清单管理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型开放正成为吸引外资的“强磁场”;要素流动创造新价值,数据、技术、标准的跨境流通,推动着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业态培育。
站在展会现场,看着穿梭于各展区之间的中外客商,不难预见: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实施,以及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的持续落地,哈洽会平台将释放更强的经济辐射力。国际及港澳台企业从“参展商”到“投资商”的身份转变,不仅是个体企业的战略选择,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势下的必然路径。
当展区化作开放合作的试验田,一个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协同为支撑、以要素流动为纽带的新发展格局正在东北大地加速成型。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鸣霄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