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夜穹音裂,万象溯潮生。5月20日晚,2025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行。具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交响乐团作为闭幕式的演奏乐团,在指挥家吴怀世的带领下,以弦乐与打击乐编织出的音符涟漪,在现代语境中迸发出令人心动的美学张力。
据悉,北京现代音乐节在艺术总监叶小纲教授的掌舵下,是极具影响力的当代音乐盛会,本届音乐节为期6天,汇聚全球逾百位音乐家,通过11场音乐会、一场研讨会和三场讲座大师课,展现了中国现代音乐的蓬勃生命力,搭建起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桥梁,重新定义现代音乐的边界,成为全球音乐界瞩目的焦点。

作为闭幕式音乐会的演出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先后与德国柏林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等知名交响乐团联袂演出。作为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在团长聂冰的带领下,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得到国内外听众的赞誉。

音乐会在周湘林《申城之巅》中拉开帷幕,竖琴与打击乐共同编织出的音乐线条,似黎明冲破天际的微光,在开放包容的和声织体中,钢筋铁骨化作生长的年轮,玻璃幕墙折射出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随后奏响的马蒂亚斯·平彻《致奥西里斯》以音乐为载体,重构了埃及神话中生死轮回的深邃寓言。通过精密的乐器编配与象征性音型,将奥西里斯神话的核心命题毁灭、重组与永恒转化为听觉史诗;当现代作曲技法注入《山海经》的洪荒血脉,周龙乐队协奏曲《山海经》第一乐章《北海经》将蒙古族长调的悠扬与藏族弦子的激越交织,那些镌刻在岩画与史诗中的文明基因,终在管弦乐的轰鸣中重生。叶小纲《湾区鹤鸣》的马林巴独奏响起时,音乐厅骤然化作红树林间的滩涂秘境,马林巴演奏家余乐的演绎堪称典范,大幅度的肢体语言与精准的音色控制,让每一次槌击都成为文脉传承的具象化表达。乐曲尾声将音乐推向哲学高度,管乐、打击乐与马林巴以行进式节奏轮番交织,最终在马林巴疾风骤雨般的快速敲击中,旋律如鹏鸟直抵云霄,呈现出激越澎湃与俏皮的精神。

音乐会下半场同样精彩。大卫·路德维希管弦乐新作《罗格河奔流》以太平洋西北岸的罗格河为灵感,在音乐厅中复现了詹姆斯·乔伊斯笔下“永恒伊甸”的生态诗学;陈怡《儿童组曲》以管弦乐的斑斓色彩为画布,将中国民间音乐基因解构重组,铸就一部跨越时空的“音乐时光机”。郭文景芭蕾舞剧《敦煌》中的《美音鸟》《飞天群舞》《胡旋舞》三首选曲将音乐厅瞬间点化为莫高窟的莲花藻井。乐音响起,凝固千年的壁画于空气中流淌。音乐从来不是洞窟中的艺术遗骸,而是会呼吸的文明,穿越风沙依然鲜活。

作为2025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本场演出不仅是七部作品的呈现,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明对话。作曲家们以音乐为舟,载着乐迷穿越时空的迷雾,以更开放的姿态,邀请所有时代的灵魂共舞。

在接受采访时,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交响乐团)党委书记齐旭光表示,哈尔滨交响乐团首次亮相北京现代音乐节,并担纲闭幕式演出重任,这不仅是对乐团音乐水准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交响乐界对哈响的充分肯定。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选址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这份信任背后,是对乐团业务能力的有力佐证。

齐旭光坦言,北京现代音乐节的曲目皆为现代音乐作品,其演奏难度远超常规。在国际惯例中,古典乐与现代乐分属不同乐团专长领域,而哈响能圆满完成此次演出,无疑是乐团卓越业务能力的最佳注脚。近期,哈响两度进京献艺,成绩斐然。4月26日,在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音乐会上,乐团携原创独家委约作品《松花江组曲》惊艳国家大剧院;此次又在2025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式上绽放光彩。这两场进京的重磅演出,不仅巩固了哈尔滨交响乐团在业内的专业地位,更提升了其在大众层面的广泛影响力,成为哈响艺术实力与行业地位的双重见证。
哈尔滨日记者 于秋莹
图片、视频由哈尔滨音乐厅提供
编辑:胡英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