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踏青人太多了,我们特意今天上午来补个‘仪式感’!”31日上午,斯大林公园内的坎卡德冷饮厅内,市民张女士举着一支马迭尔冰棍对记者说。而她身后的柜台上,松花江特调冷饮正被店员麻利地装杯。
消费热:顾客排队热买马迭尔冰棍


记者从马迭尔文旅投资集团哈尔滨文化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获悉,30日晚8点,随着松花江畔踏青市民的增多,坎卡德冷饮厅的马迭尔冰棍一度需要补货,至晚10点,不到50平方米的店内几张木桌全满,排队买冰棍的队伍蜿蜒到门外。“不到三个小时卖了300多根,原味的最抢手。”店员擦拭着柜台上的水渍说,“很多人边吃边拍照,说‘这才是哈尔滨的夏天’。”


而在相距不远的遇见1938·坎卡德,俄式风格的白墙蓝窗建筑前,游客举着牛角包与门廊合影。这座始建于1937年、建成于1938年的木构老楼,如今以“观江亭”的旧貌新颜成为热门“打卡地”。店内,老式豆沙包和牛角包的香气从厨房飘出,工作人员说:“昨晚面包销量翻倍,不少人买完直接坐在江边栏杆旁吃。”
昼与夜的交响:老建筑里的城市记忆

31日白天,冷饮厅的客流仍未间断。一位北京游客特意点了一杯“松花江特调”:“昨晚刷到朋友圈的夜景,今天特地来尝尝。”不远处,遇见1938·坎卡德的露天座位上,几位老人正喝着咖啡闲聊,手边的盘子里还留着牛角包的碎屑,“在这儿坐坐,吹吹江风,挺舒服。”其中一位老人拍了拍黑色的木栏杆,“这房子年头久了,但热闹劲儿一直都在。”

从冰棍到面包,从夜景到晨光,这两座江畔“小屋”以食物为媒介,将哈尔滨的俄式风情与市井生活揉成一体,由此消费的热度也承载起城市历史的温度。
哈尔滨日报记者 陈悦 文/摄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