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高考来临,考生和家长请查收“防骗秘籍”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6-06

高考,是无数学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期待。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企图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紧张与期待心理实施诈骗。为了帮助大家顺利度过高考季,守护好自己的权益,哈尔滨市公安局梳理了以下常见的高考诈骗类型,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考前“真题”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隐蔽的渠道,如突然弹出的网页广告,到社交平台的陌生私信,甚至街边不起眼的小广告,声称自己有内部渠道,能搞到高考的真题和答案,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准确率,吸引考生和家长上钩。有的骗子还会抛出“先付定金,考后再付尾款,不满意全额退款”的“贴心”方案,让不少心急的家长和考生落入圈套。

案例:某市高三学生小刘,几天前在网上看到有人售卖高考试题及答案。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小刘立刻联系了对方,向对方询问试题的真实性。对方自称是“内部人员”,可以在考试前提供试题,准确率高达90%,每科价格在8000-10000元之间不等。小刘向对方转账18000元购买试题,转账后便被对方拉黑,小刘这才意识到被骗。

“内部”查分诈骗

考试结束后,不少家长和考生满心期待成绩公布。这时,“XX省高考成绩提前查询通道已开启”的短信不期而至,链接看似正规,实则是精心设计的钓鱼网站。一旦考生或家长点击链接并填写信息,骗子会立即获取准考证号、身份证号、手机号等,进一步实施精准诈骗(如伪造录取通知书、申请网贷等)。更有甚者,链接中携带木马病毒,会窃取手机里的银行卡信息,导致资金被盗刷。

案例:某市市民李女士在其女儿高考后不久,手机上收到一条“查询高考成绩”的短信。李女士一看,便迫不及待地点击短信中的链接,跳转到所谓查分网站。根据页面提示,李女士填写了女儿的姓名、身份证号以及自己的手机号、银行账户信息和短信验证码。很快,李女士收到银行账户转账的提醒,意识到自己被骗,随即报警。

“虚假”志愿诈骗

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数据”,能帮考生“精准填报志愿、一分不浪费”,鼓动考生和家长购买高额VIP卡,享受高价的“一对一”精准指导。还有人假冒志愿填报专家,声称“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费”,以此收取高额费用。但实际上,教育部官方网站表示,目前没有与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

案例:某市市民张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则“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广告,便联系对方,对方添加了张女士微信后要求支付599元报名费,后又以可以一对一辅导,做细致化服务为由,让张女士转账4898元。此时张女士发觉不对劲,于是向对方索回报名费。对方表示不同意,张女士再发消息发现已被对方拉黑。

“虚假“助学金”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身份信息后,假冒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高校老师等身份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准确报出考生的学籍信息,骗取信任后,谎称可以对困难考生或者成绩优异的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奖学金,以领取“教育补贴”需先“激活账户”为名,要求提前支付“手续费”“报名费”等费用,指挥受害人在ATM机转账,实施诈骗。

案例:某市考生王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被一所心仪的大学录取。然而,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让她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感到忧虑,此时她接到了一个自称是“教育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她因成绩优异,可以获得一笔15000元的助学金,要求王同学提供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以便发放助学金。王同学未加多想,便一一照做。随后,诈骗分子以助学金需要激活、验证等为由,要求徐同学前往银行ATM机进行操作。在诈骗分子的远程操控下,王同学将卡内仅有的7500元学费和生活费全部转入了诈骗分子的账户。

警方提示

1.考生收到录取信息确认表或录取通知书后,应登录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核查,也可到市、区招办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

2.可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学校的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如有条件也可以实地去参观、查看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周边环境,从多种途径了解该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果。

3.如有招生人员联系考生或家长,请多加留意,如所谓“招生人员”的承诺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悖,则存在诈骗风险。

4.国家规定严禁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凡是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收费行为或另行收取中介费、活动费的行为,都要认真考虑,谨防上当受骗。

5.我国高考实行“阳光工程”,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向社会公布,所谓的“内部指标”都是骗局。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骁

编辑 王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