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城夏日,庄稼疯长,通河县富林镇的水稻育秧大棚也没闲着,成行成列的黄桃树已经结出果实,开始孕育又一次的丰收。
永胜村党支部书记韩秋平用手分开枝条,探秘一样展示成果:藏在叶子下的黄桃已经长到鸡蛋大。他小心地剪去多余的枝条,保障养分能有效供给果实。“这是锦绣黄桃,适应性强、果大味美,采摘价每斤30元,一棵树能摘20多斤果,能卖850元左右。树下还能套种草莓、柿子、香瓜等作物,能多一重收益。”韩秋平说。

树上每个果实都套着蜡纸袋,韩秋平告诉记者,这是为了防虫、防晒,避免桃子一半红、一半青,果实成熟以后连袋摘下,还便于运输储藏。

永胜村的黄桃树从方正县高楞镇引种,用南方黄桃树、东北山樱桃树嫁接而成,是水稻育秧大棚里“育”出的新产业。每年水稻插秧后,为实现育秧大棚二次利用,村民们尝试过种茄子、种豆角、种大豆。2021年,韩秋平带领乡亲们尝试在育秧大棚里种桃树,桃树平安越冬、如期挂果,给乡亲们增添发展新产业的信心。永胜村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在村内新建了两栋大棚,专门发展黄桃种植,让设施农业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聚宝盆”。

富林镇的山林腐殖土和山泉水提供了优良条件,村里种出优质黄桃,引来了众多游客,村里的“农家乐”、垂钓场、小卖部都跟着火了起来。韩秋平说,等村里的黄桃种植达到一定规模后,还要引进生产线,加工果干、果脯、果汁等产品。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水稻育秧大棚数量大,仅稻乡五常就有4.5万栋育秧大棚。近年来,哈尔滨一直在致力于探索水稻育秧大棚的二次利用,提升农业土地利用率和产出,越来越多的良种、良技、良法应用后,育秧大棚里孵化出更多“希望”。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 姜沫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