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夏至江畔:冰城人的亲水时光与守护者的无言身影勾起了许多人与松花江的美好联想,无论是江边长大的孩子,还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松花江畔宛如城市中贯穿东西的“会客厅”,承载着太多的故事与真情。

沁入记忆的童年时光
在6月25日的报道下,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条触碰回忆的留言,地点显示为四川。

想家了。今年正好50岁。原来就住在兆麟街53号的大院里。小时候每到周末家里亲戚们都到这儿来看姥姥,吃饭时一堆小孩闹闹哄哄,小姨就会说:“好好吃饭,表现好一会带你们上江沿!”表弟表妹们就赶紧闷头吃饭。去江沿的路上,一人一根老冰棍,化成汤了都舍不得咬。到了防洪纪念塔下,6个孩子坐成一排,脚丫在江里,这个踢水,那个撩水,裤子湿了半截,头发也直淌水,小姨撩着江水给我们抹脸,回家时,脱掉塑料凉鞋,浸水又日晒,脚丫上都是黑白分明的印记。
现在我不年轻了,小姨也不在了,好在松花江依旧,它给人的快乐依旧。看到视频又想起自己小时候,留下的是亲水区,更是美好的回忆。

初识江畔“客厅”
6月25日傍晚,防洪纪念塔下的人潮,将3位初到冰城的女游客“指引”到了松花江畔。
“我们询问江边哪里最热闹,本地人就指着这个方向,说顺着这人流走,防洪纪念塔那边,那儿最‘有景儿’!”
果然,走到近前,眼前的景象让她们小小惊叹:防洪纪念塔附近没见那么多人,原来都坐在临江的长石阶上。金色的夕阳把每个人的脸庞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就像一幅鎏金画。
“这夕阳绝了!”3人瞬间被这氛围感染,迅速融入这“追光”的人群。她们选好角度,互相帮忙,轮流摆出“手托落日”的姿势,快门声伴着欢笑声,将这份金色的亲水记忆定格。

环顾四周,喧嚣中流淌着闲适。不远处,几个孩子正用江水注满水枪,笑声在江风中飘散。旁边几步远的台阶上,一位女孩随意地坐着,裙角微湿,正用手轻轻撩拨着近在咫尺的江水,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出神,嘴角挂着恬淡的笑意。

没有宏大的景观,没有刻意的表演,眼前这哈尔滨人最寻常不过的一幕却让3位游客颇为触动。
“这条江对哈尔滨人来说可能不是个景点,就像家门口的‘客厅’,是夏天里最自然的去处。”

“你看这台阶留得多好,高度正合适坐人,离水又近,我看那边还有警察守着。”另一位游客指着身下的石阶说。
市民能随时过来坐坐,游客也能轻松融入,这份触手可及的亲水空间,就是哈尔滨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冰城夏日的绝佳窗口。
夕阳渐沉,江风送爽,台阶上的人们依旧流连。游客们也安静地坐着,感受着这份冰城独有的、被江水浸润的慢时光。游客告诉记者,这趟旅行,不仅找到了江畔的热闹,更读懂了松花江在哈尔滨人心中的那份无需言说的眷恋。
这条江,冬夏都是咱的“心头好”
6月26日清晨,市民老郭穿着利落的运动服,准时出现在防洪纪念塔附近的江畔,这是他雷打不动几十年的晨练起点。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哈尔滨人”,这条江的脉搏,他闭着眼都能摸准。
“冬天有冬天的乐呵,夏天有夏天的舒坦,这条江啊,从没让咱哈尔滨人失望过。”老郭做着拉伸,目光习惯性地扫过熟悉的江岸。他的记忆里,寒冬腊月,这里就是一片沸腾的冰上乐园,冰爬犁、抽冰尜的呼啸声犹在耳边;而此刻盛夏,眼前是另一番生机勃勃。

晨跑中,江畔的风景不断流动。几个早起的娃娃,拎着小桶小铲,正专心致志地在划定区域的细沙堆里“施工”。九站公园,像老郭一样晨练完歇脚的人三三两两坐着,吹着江风唠着家常……

“你看这规划,多带劲!”老郭指着防洪纪念塔下的江面,语气里带着点主人的自豪,“冬天冰面玩得安全尽兴,夏天呢?那边有沙滩,这边有亲水的区域,你看旁边还有警察守护,政府这个‘度’拿捏得稳稳当当。安全、自在、有滋味儿——就该这样!”老郭的结论简单而有力,脚步也显得格外轻快。这条江,是他晨练的背景,更是他生活里冬夏都离不开的“心头好”。
留白的亲水空间,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让松花江的脉动如此真切地融入寻常日子,巨大的“城市客厅”盛放着冰城人最本真的快乐,也让每一位走近它的人,读懂这座城与这条江的默契。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骁/文 韩伟/摄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