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6月27日,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大型沉浸式思政课《冯仲云》正式开课。这场创新思政课打破传统模式,以多维互动形式让近200名师生化身思政课主角,以舞台艺术为载体,重现革命先驱冯仲云的传奇人生,在校园红色育人实践中开创“校史根基、艺术赋能、思政铸魂、家校共育”四位一体的新局面,为新时代哈尔滨市中小学思政教育注入澎湃活力。同时,还特邀哈尔滨日报微信视频号等媒体进行全程直播,吸引5461人次在线观看,累计点击率6.1万次,实现万人云端同上一堂思政课的壮观场景,让红色精神跨越空间界限,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传递传承。

深挖校史追忆红色英雄家国情怀,筑牢思政教育根基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创立于1948年,是一所承载深厚红色记忆的校园。继红小学的创立与冯仲云、周保中将军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在两位革命先辈的关怀下,学校为部分烈士遗孤搭建起教育的平台,由此诞生了“东北烈士子弟小学”,就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的前身。大型沉浸式思政课《冯仲云》正是为追忆冯仲云而创作。
《冯仲云》以开篇《追寻》的激昂旋律为引,化作时光之手,引领观众瞬间穿越至战火纷飞的年代。随着剧情推进,该剧如一把钥匙,打开尘封的岁月之门,将冯仲云“英勇作战”“智擒特务”“宣传抗日”“创办烈士子弟小学”“担任哈工大首任校长”“赴北京工作”等惊心动魄又温暖真实的历史场景复刻于舞台。整部思政课完整呈现冯仲云从意气风发的清华学子,成长为坚毅勇敢的抗联将领,再到甘为人梯的人民教育家的人生轨迹,让红色历史不再是泛黄书页上的文字,而是成为鲜活生动的育人教材。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副校长刘英楠告诉记者,此次大型沉浸式思政课《冯仲云》历时两个多月精心打磨,由黑龙江省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穆红卫担任历史顾问,与哈尔滨市歌剧院导演尚林共同创作。其间,尚林导演带领学校三至五年级共计200余名学生,全程参与“原创剧本、角色体悟、道具准备、剧务管理”的排练过程,全方位展现“精彩瞬间、艺术交织、团队协作、热爱执着”的创作要求。目前,该剧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同步直播,并在哈尔滨日报等媒体平台实时推送,取得直播平台浏览量5461人次、点击率6.1万次的亮眼数据。

多维创新让师生成为思政课主角,激活新时代思政教育磁场
新时代思政教育如何创新?如何让红娃们对红色历史铭记于心?继红小学以《冯仲云》给出答案:打破传统思政课边界,通过家校共育的崭新形式拉近家校距离,实现“全员沉浸、情感共振”的教育目标。
演出中,继红小学近200名师生同台,以全员沉浸式共育模式开启时空对话。其中,继红小学绥化路校部合唱团以《追寻》深情开场,一曼街校部合唱团演绎《忠诚》章节。红娃与老师们用汗水与真情,将冯仲云“智救孤儿”的温暖与“孙宝英舍身炸敌”的壮烈事迹搬上舞台,让黑山白水间的英雄群像栩栩如生,实现了师生、生生、家校与历史人物的隔空对话,推动红色精神在互动中升华。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冯仲云》不仅是一场舞台盛宴,更是思政教育的催化剂。部分参演学生深入角色,研读史料、走访抗联后代,在探寻中解码红色基因;部分家长惊喜见证孩子的成长,以亲子红色研学的方式参观烈士纪念馆,整理家族红色档案,使家庭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阵地。此外,继红小学校园内“冯仲云班”“赵一曼班”“红色故事宣讲团”等社团也积极参与,带领全体红娃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化为成长的力量。
在直播环节,继红小学采用网络联动方式,在这节“万人思政课”中创新设置全场齐诵《少年中国说》环节,将“像先辈那样,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校训化作少年誓言,融入孩子们的血脉,也激荡在家长们的心田,展现了思政课让每个人从旁观者变为时代参与者的独特魅力。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孙欣校长介绍,为拓展教育维度、深化育人辐射范围,大型沉浸式思政课《冯仲云》还将配套推出“红娃宣讲红色故事”“烈士子弟寻访”等课程资源,并生成二维码数字化内容,构建全方位育人网络,让思政教育从舞台延伸至生活,让红色触角遍及校园、家校的每个角落。这节七十分钟的沉浸式思政课,从历史走向未来,以艺术之笔绘就思政教育新画卷,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思政课教育+艺术呈现+美育教育”的模式,见证着红色种子在继红小学师生心田深深扎根,将思政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与红色基因传承最有力的注脚,烙印在新时代继红少年踏上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

可扫二维码进入哈尔滨日报视频号观看继红小学大型沉浸式思政课《冯仲云》直播回放。
哈尔滨日报记者 郑炜 文/摄/视频拍摄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