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承载着百年工业记忆的“三十六棚”纪念馆里,日前,红城小学的8名学生成为志愿讲解员,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哈尔滨工业历史故事,用纯真的童声传承红色基因。

“1947年初,当时的哈尔滨车辆厂接到了一个光荣又艰巨的任务——抢修佳木斯大桥,支援解放战争……”10岁的吕懿站在“三十六棚”纪念馆职工抢修佳木斯大桥的历史照片前,认真地介绍着。尽管年纪小,但他的讲解清晰流畅,眼神里透着对历史的敬畏。中车哈尔滨公司“三十六棚”纪念馆与红城小学联合,不仅为孩子们提供实践平台,还专门安排企业老党员和专业的策划摄影担任辅导老师,手把手教他们理解历史、锤炼表达。
红领巾讲解员的出现,让“三十六棚”纪念馆焕发新活力,童声虽稚嫩,薪火永相传。这群红领巾讲解员用行动证明,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分年龄。他们的声音,正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鸣霄 文/摄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