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专访丨用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撬动“舞台风暴”,周涛:献给哈尔滨的一部致敬、诚意、精心之作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7-03

“风暴始于青萍之末。”7月3日,在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夜幕将启·逐光而行”新闻发布会上,总制作人周涛这样形容她近两年来心绪的激荡。她追溯撬动这场“舞台风暴”的最初涟漪,表示这是一部献给哈尔滨人民以及全国观众的致敬、诚意、精心之作。

共识凝聚  开启“双向奔赴”的创作之旅

当一部凝结敬意、诚意与匠心的音乐剧拉开帷幕,其背后的故事往往与舞台本身一样动人。在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即将盛大启幕之际,总制作人周涛说起这部诚意之作的缘起时表示,其背后是与哈尔滨文旅深厚的合作基础与共同的创作愿景。

时间回溯到1年零11个月之前,彼时,周涛刚刚完成第36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工作,保利文化集团与哈尔滨文旅之间建立了非常良好愉快的合作基础。正是在这种信任之下,当哈尔滨文旅方面表示希望将珍视多年的IP《夜幕下的哈尔滨》打造成一部音乐剧时,周涛立即表示“交给我”。这一题材的魅力让她瞬间产生共鸣,毫不犹豫地接下了重任。

而这次合作也有着特殊的意义,“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保利文化集团和哈尔滨文旅的双向奔赴,这个项目也是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双向奔赴。”周涛说。这份共识,成为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极速推进并最终落地的核心动力。

双重“致敬”  在尊重与探寻中激活经典

将一部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经典搬上音乐剧舞台,周涛和团队怀抱着深沉的敬意。

“首先致敬时代。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这部剧展现了风雨如晦的年代,哈尔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一步一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保护自己国土,保护自己的家园。”

“第二是致敬经典。” 周涛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是通过每天30分钟的小说连续广播,认识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它的朗读者是王刚老师。随后这部小说又两度被改成了电视连续剧。”

而对于如何激活经典?主创团队选择了一条“求真”的道路。周涛说:“在舞台化的改编过程当中,我们本着尊重原著的前提来进行舞台化的处理,没有运用当下流行的‘魔改’。 我们从整个的故事框架,尤其是从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故事脉络上,尊重并且遵循了原小说的设定。”

这份敬意更体现在“沉浸式”的创作准备中。为了让平均年龄仅30岁的演员们触摸到91年前同龄人的灵魂,周涛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哈尔滨实地采风,“我们带他们去了剧中主人公王一民老师和玉旨一郎工作过的哈尔滨一中,去了伪满洲国警察厅,去看了警察厅恢复的一些办公区以及刑讯室,当时很多演员热泪盈眶。”

这种切身体验最终化为舞台上震撼人心的力量:“剧中有一场非常重头的戏,就是发生在伪满洲国警察厅的刑讯庭。看过的观众都觉得无比的动容,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91年前跟他们同样大小的年轻人,他们是怎么面对死亡的?”周涛说。

精雕细琢 只为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作品

从构思到最终呈现,这部剧凝聚了无数的心血与反复打磨。周涛用“精心之作”来定义它。

“虽然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复制粘贴,是我们全新的创作。” 周涛在讲述创作的艰辛过程时说:“我记得剧本到我这儿是第十稿,修改的对白、场景、歌词不计其数,一直到昨天晚上我们还在改。为什么要改?我们要精益求精。”

这种对极致的追求贯穿始终,甚至引发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像舞美几易其稿。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创意、一个画面、一根柱子能不能在那个位置上,我们会吵得天翻地覆,不可开交。为什么? 为的就是要把一部我们认为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作品,回馈给信任我们的哈尔滨文旅、哈尔滨人民以及全国的观众。”周涛说。

随着大幕的即将正式开启,周涛也表达了她的深深谢意,“我要衷心感谢哈尔滨文旅对保利文化集团的信任,感谢钟浩导演以及所有创作团队的小伙伴们,谢谢我们的每一位演员。三个月来的排练你们非常辛苦,但是所有的辛苦都会有回报,我们在台上是非常光彩的。”

这光彩,源于对历史的真诚叩问,对经典的虔敬守护,以及艺术创作中那份近乎执拗的精雕细琢。《夜幕下的哈尔滨》在舞台上呈现的,既是烽火年代的城市记忆,更是一群当下创作者以真心熔铸艺术、致敬永恒的精神风暴。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于秋莹 于博洋 文/视频拍摄 刘洋/摄

编辑:胡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