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专访 | 音乐剧演员何亮辰:在《夜幕下的哈尔滨》里解构自我,于烟火中触摸历史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7-04

在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舞台光影里,演员何亮辰化身革命志士王一民,用歌声与表演叩响历史的回响。谈及这个角色,何亮辰接受哈尔滨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极具挑战性。我们演员需要达成和角色共鸣的状态,脱掉本质化的东西,就是我何亮辰的特点是不能有的,我得完完全全变成这个角色。”

塑造角色的过程如同穿越时空的旅程。何亮辰需要精准带入时代感,“《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故事距今已经91年,当时的人的状态、礼节,甚至一举一动,和现在的人其实差别是非常大的,包括价值观。”何亮辰将角色构建比作操控巨型机器人,“就像操作那种很大的机器人,我们演员像驾驶员一样进入其中,需要做的一个很大的工程就是将这个机甲给建立好。”先树立角色轮廓,再通过舞台行动与导演磨合,最终让角色内涵破茧而出。

为了让王一民的形象鲜活立体,何亮辰采用“拼图式”创作法。他通过回溯历史、翻阅文献资料,甚至将采风时捕捉到的街景、老录像里人们看表、走路的细节都深深刻入脑海,“形成一张一张的拼图,最后把它拼出来,这个人物的轮廓就形成了。”而服装也成为重要的表演支点,“我们穿长衫的时候是什么样,拿着一本书的时候是什么样,这些都会便于我们去表达人物,感受当时哈尔滨人是怎么样的。”

尽管曾多次来哈尔滨演出,但何亮辰此前的行程总是围绕酒店、剧场与通勤车组成的三点一线。“我总会通过美食来形成一座了解城市的桥梁,来了解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说起哈尔滨美食,何亮辰如数家珍:“鱼特别好吃,为此我还专门研究了松花江里的鱼的种类,三花五罗我都能够叫出来。其实这些鱼我都吃过的,不同地域的鱼类因水文、烹饪手法差异呈现独特风味。”哈尔滨的红肠也给何亮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俄罗斯红肠“如出一辙”的哈尔滨红肠,在本地餐馆切片品尝时,却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

为了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何亮辰跟随剧组来哈尔滨采风的经历,让他真正读懂了哈尔滨的城市密码。站在滨洲铁路桥上,何亮辰被这座地标建筑的异域风情震撼:“这种采用钢架结构的形式,是非常去中国特质化的,站在桥上的那一刻仿佛自己在国外一样。但远处‘铁锅炖、铁锅炖,不吃你就白来哈尔滨’的吆喝声,又瞬间将我拉回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氛围中。”这种中西文化的奇妙碰撞,在何亮辰眼中宛如颜料坠入松花江,晕染出和谐画卷。

漫步街头,哥特式尖顶与巴洛克雕花建筑间,何亮辰看到了身着汉服、马面裙的游客穿梭其中,构成极具魔幻色彩的场景。“当时会一阵恍惚,会觉得我到底在地球哪里,这种错觉感还挺奇妙的。”何亮辰感叹,哈尔滨的独特之处,在于历史建筑从未沦为冰冷的打卡背景,“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砖,近距离观察、触摸时,你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它在百年前就一直存在,只是现在融入了一些当下潮流的元素。”这些静默的建筑如同历史的守望者,见证着文化的更迭与新生,也为何亮辰理解《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时代底色,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脚。

哈尔滨日报记者 于秋莹 封娇 于博洋 文/视频拍摄 刘洋/摄

编辑 王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