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一亩田”“一园菜”“一箱蜂”产出大效益丨冰城定制农业锁定“新蓝海”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7-06

冰城夏日,农事不歇。黑土地上酝酿着新一轮收获,在智慧农业的助力下,“冰城好物”通过多元化销售模式,稳步迈上优质优价新台阶。

为贯彻落实《推进全省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进定制农业产业项目落地,哈尔滨市快速转换“赛道”,定制农业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管控等争相迈上新台阶,“一亩田”“一园菜”“一箱蜂”登场亮相产出大效益,发展目标锁定“新蓝海”。

品牌+定制,锁定优质客户群

在哈尔滨市木兰县东兴镇满天村,农家小菜园的玉米已经蹿到了近1米高,农户照料得也格外精心。这不是一般的玉米,而是从邻县引种的巴彦“小园玉米”品种,直供3000公里外的深圳市坪山区市民餐桌。

“巴彦玉米”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今年,巴彦“小园玉米”与巴彦、木兰、呼兰等区、县的10000个农家小菜园签下种植订单。推出了“我在龙江有小园”云认养活动,与深圳市坪山区乡村振兴促进会合作,通过打造农业领域跨界文创品牌,推动“冰城好物”优质优价。搭上定制农业“快车”后,农家小菜园成了“聚宝盆”,精准锁定了优质客户群。

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立娟告诉记者,产自农家小园的“黄金棒”通过现代化生产线加工,变成金黄的玉米面条、黏糯的玉米饼、香甜的玉米汁、醇厚的“玉米拿铁”咖啡……农民获得了更多收益,消费者的餐桌多了一份“冰城味道”。

在尚志市庆阳镇野花黑蜂养殖合作社,65岁的周传国小心地摇出今年的第一桶椴树蜜,这份甜蜜出自百箱“雪埋蜂”。刚刚进入流蜜期,一些老客户已经等不及了,天天有人问“蜂蜜啥时候能发货”。

周传国是远近闻名的“梨王”,他带乡亲们种的“雪都梨”,单果重量能达到1.4斤,曾在第八届黑龙江绿博会上“一举成名”。近年来,周传国又带领乡亲们养蜂,以蜂为媒,果树授粉更充分,梨果进一步提升了品质,蜂蜜借助梨的品牌效应越卖越好。

哈市定制农业起步很早,在2010年已形成较成熟的订单种植、会员制、认养等农产品销售模式,被视为定制农业1.0版本。2025年,仅“五常大米”定制面积就达15万亩、签约额超8亿元,亩均售价5000余元。此外,冰城还先后涌现出鲜食玉米、有机蔬菜、寒地小龙虾、雪花牛肉、蚕蜂系列产品等众多定制品类。“品牌+定制”通过锁定优质客户群,进一步保障了优质优价,奠定了产销双赢的合作基础。

“服务+定制”,持续提升消费体验

在哈尔滨市五常市的一块高标准有机稻田里,田埂上立着一块大型电子显示屏,通过它可追溯每一块稻田的相关数据,数据信息随一份份订单抵达消费者手里。有了智慧农业强大背书,“五常大米”品牌服务能力不断攀升,连续8年全国销售领先。其中,龙头企业“乔府大院”带动4万农户走上定制农业之路,种植规模达49776亩,营销网络覆盖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全国200多个城市。

随着定制农业的高速发展,“服务+定制”模式也逐渐分化为托管定制、认领定制、会员定制、众筹定制等多种形式,任何一种形式,都以消费服务为根本,坚持“消费者至上”的定制服务理念,为定制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精准化、情感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消费体验,推动传统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

消费者一屏在手、服务全有。数字技术支撑智慧平台让信息多跑路,高端定制线上达成,“新农人”躺在城市里当“新农场主”变成现实。持续增强的消费体验也让“冰城优品”卖出了新的溢价。

“文旅+定制”,将流量转化为销量

定制农业提供的产品不限于实体农产品,还包括创意产品、文旅体验。随着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尝试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型升级,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延伸。春耕节、采摘节、丰收节、冬捕季等农事定制活动,打造高品质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推动文旅“流量”转化为定制农产品销量,辐射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木兰县利东镇利鲜村集餐饮、民宿、食品加工、户外娱乐等多种体验于一身,将“醉”美风情变成最大卖点,村内形成“家家都有产业、全村都是产业户”的局面,村内生产的打糕、辣白菜随着游客的脚步销售到省外乃至全国,全村人人吃上了旅游饭。

在通河县凤山镇青山村,民宿屋舍井然,全村的共享菜园被“城里人”认领,每到周末,进村游客络绎不绝。村党支部书记梁晓东告诉记者:“无论哪一样成为卖点,只要有一样拴住了游客的心,就不愁转化不了流量。”

稻田观光、农耕体验、文化研学、民宿康养、农事节庆、生态养殖、采摘露营……冰城定制农业的“消费地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消费形式不断创新,并在重塑定制消费观念,吸引更多市民游客“按图解密”。同时,也让黑土地上的乡亲们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

编辑:胡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