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线上“把脉”,地头“会诊”丨延寿县“稻田郎中”守护万亩黑土地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7-06

盛夏清晨,延寿县中和镇的万亩稻田内,24岁的于洪洋正蹲在田埂上,指尖轻捻稻叶,目光专注。“延军叔,这是典型的缺钾啊!”他清亮的嗓音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坚定,“1份氯化钾配3份腐熟有机肥混施,养分才均衡。”种植户时延军听后频频点头:“去年没听你的,少收一万多斤稻子。今年,全按你的方子来!”

从精准识别病虫害到指导无人机变量施肥,从线上“把脉”到地头“会诊”,“00后”的于洪洋被乡亲们称为“稻田郎中”,他用科技与智慧守护着黑土地,在乡村振兴浪潮中舞动青春。

抉择:国企“饭碗”与黑土地的召唤​

3年前,于洪洋站在了人生路口。一边是月薪5000元、年终奖超10万元、“五险一金”的国企“饭碗”,一边是家乡的召唤。

2021年7月,从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的于洪洋,找到了令同龄人艳羡的工作。然而,仅14个月后,他的一纸辞职信震惊了大家。他选择回到家乡延寿县中和镇,开了一家不起眼的农资店。

“辅导员气得拍桌子,说我‘脑子进水’。”于洪洋回忆,“父母整宿睡不着,念叨‘国企多好,卖农资能挣几个钱’?”压力如山,但他心中早有答案。他说:“大四实习时,那个刺痛我的场景一直挥之不去。”

于洪洋告诉记者,当时,一位乡亲错把杀虫剂当成了杀菌剂喷洒,枯萎的秧苗与大爷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形成了强烈反差……“大爷抱头痛哭的场景,让我这辈子忘不了”。那一刻,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自从有了大志向,于洪洋也悄悄把自己与家乡绑定,为了圆梦,他连续三年拿到奖学金,所研究的课题被纳入学院教材。指导老师评价他:“能把复杂的农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为他扎根乡土奠定了基础。

破局:“小屁孩”赢得“老把式”信任​

2023年4月,“振洪农资”的招牌在中和镇挂起。开业首月,只卖出300亩地的除草剂。“乡亲们看我像孩子,扭头就走。”于洪洋苦笑说。

转机发生在当年5月。中和村种植户林长山家6000盘稻苗突发病,绝望中,林长山试着拨通了于洪洋的电话。于洪洋二话没说赶到现场,40℃的大棚里,他蹲下身仔细诊断,并连夜从哈尔滨主城区调来“特效药”,手把手教林长山……几天后,秧苗缓过来了,挽回近3万元损失,“稻田郎中”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自那以后,于洪洋的手机成了乡亲们的“急诊热线”,不仅中和镇6个行政村的乡亲有事找他,附近庆阳农场和尚志市庆阳镇的种植户也来“问诊”。

“跟着小于3年,节本增效加一起多赚三四万!”在庆阳农场第五作业区,“老把式”延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60亩稻田科学管理,减少了2000元支出,亩增产100多斤,出米率提升了3到5个百分点。

“治疗庄稼病也讲究‘望闻问切’,关键得拿捏火候。”于洪洋指着绿油油的稻田解释,“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正常年景做到稳产增产不难。”他年轻的脸庞上,汗水闪着光。

蓝图:青苗计划与“雁阵”愿景​

夜幕低垂,“振洪农资”的灯牌在乡野间亮着。电脑前,于洪洋正专注完善着自己的心血之作,“标准化稻田管护方案”逐渐成形。

于洪洋告诉记者。他已有清晰的“三年青苗计划”:第一年,上线微信小程序“掌上农技站”,提供线上问答、视频指导、远程诊断,让科技助农覆盖面翻番。目前正进行最后调试,预计将惠及周边5个乡镇2000多种植户。第二年,培育50个科技示范户。每村建立示范点,提供免费技术培训与支持,打造“以点带面”的科学种植网络,让示范户成为传播现代农业技术的“火种”。第三年,推广无人机精准施药。减少用药量,提升效果,为种植户插上“智慧农业”的翅膀。

更远的图景已在他心中铺展,创办青年农创客联盟,在镇上建设返乡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乡村振兴不能‘单打独斗’。”于洪洋眼中光芒闪动,“要形成‘雁阵效应’,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留得下来、干得起来!”

钱玺勇 魏正阳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大星 文/摄/视频拍摄并制作

编辑:胡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