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开始,哈尔滨市开展消化系统肿瘤及“四高”免费检测,哈尔滨市第四医院是哈尔滨市消化系统肿瘤检测项目阳性管理定点医院,为项目中粪便DNA甲基化检测结果的阳性人群提供免费胃肠镜检查。
“这个检测是让百姓实在获益的,结合临床来看,很多结肠癌、胃癌患者发现往往都是晚期,而在社区开展‘两癌’‘四高’检测,家门口就能‘体检’,发现风险及时到上级三甲医院就诊,是癌症‘早诊早筛’的关键。”哈市四院消化内一科副主任齐荣告诉记者,阳性是不是就是癌?阴性是不是就可以放松体检?这是近期“两癌”“四高”筛查后最常见的居民误区。她提醒,进一步肠镜检查后发现,阳性人群中较少一部分确实是肠癌,但更多的都是肠息肉,所以不用“谈阳色变”。同时检测阴性也不要掉以轻心,结合自身情况,还是要重视定期的肠道检查。
程序员便血当痔疮,“两癌”“四高”检查帮他找到“真凶”
“通常情况下,肠癌的发展是有过程的,大概10-15年左右,首先是出现息肉,然后逐渐长大变成腺瘤,再发展成异型增生,随后进展为早癌,最后变成大的肿瘤。而基因检测是通过粪便里脱落的黏膜细胞检测基因,基因异常了不代表一定是癌,息肉也可能提示为阳性。”齐荣介绍,她常遇到患者,“两癌”“四高”检查后是阳性,然后吓坏了,甚至不敢来做肠镜,怕确诊为癌症。但大家一定要树立正确认知,筛查是帮助大家早期发现疾病的,当检查报告发出“危险”信号,一定及时就诊。
小赵(化名)就是“两癌”“四高”检查的获益者。今年39岁的他是位程序员,作息不规律、长时间久坐等不健康作息让他患上了痔疮等疾病。近段时间,他发现自己总便血,但作为“有痔青年”他也没当回事,可随着时间推移,他便血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平时我也真是没时间去医院,但我家里直系亲属就有肠癌患者,想到这我这心里还有点悬着,正好看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做检测,我上班前就去检查了,结果是阳性,建议我尽快进一步肠镜检查。”看到结果,他赶紧来到哈市四院消化内一科就诊。
检查及问诊后,齐荣为小赵进行了肠镜检查,肠镜下发现小赵直肠处有一个直径约2.5厘米左右的大息肉,结合病情,专家团队在肠镜下将息肉切除。“这个息肉血运很丰富,所以当有粪便经过时,一碰就会出血。这位患者算是幸运的,虽然息肉已经很大了,术后病理检测息肉已出现高级别瘤变,如果不处理,下一步就是进一步癌变。现在可以肠镜下切除息肉,如果发展成浸润性癌,则可能面临切除一段肠道,甚至如果离肛门近,也可能面临无法保肛的情况,这对于一个不到40岁的青年来说,也是巨大打击。”齐荣介绍,术后3个月小赵再来复查也显示肠道状况良好。
肠息肉是隐形风险,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应提早开始检查
“其实因‘两癌’‘四高’筛查阳性来就诊的居民中,最后确诊为肠癌的患者相对是少数,我们会建议这些患者到外科进一步手术治疗或化疗。而更多的是肠息肉,所以正确认识肠息肉也很重要。”齐荣提醒,近年来肠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中与家族史、饮食习惯高脂低纤、肥胖等多种因素有关。想正确防治肠癌,定期体检和正确认识很重要,其中要重点认识肠息肉。
齐荣介绍,常见的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大多数是腺瘤性息肉最终发展成癌,但其他息肉也都有几率恶变。“肠道息肉甚至是肠癌在早期的症状都不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发现很多都是中晚期。”齐荣表示,肠息肉发病较为隐秘,多数都是通过体检才能早期发现,所以定期检查是防病关键。若出现无痛性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贫血或体重下降,需立即就医。
“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在我们已经从‘治已病’转变为重视‘治未病’而社区进行‘两癌’‘四高’便是将关口前移,居民‘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有助于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极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齐荣告诉记者,结直肠癌和胃癌均是能有效预防的恶性肿瘤,通过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常规检查和基因检测,能够做到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生存率。胃肠镜是发现息肉的“金标准”,即使没有症状,40岁后建议进行消化系统肿瘤检查,没有家族史的市民可以延长至45岁以后。
“家族史一定要重视,有研究显示,子女如果遗传了父母的肠癌基因,那么一旦子女发病,发病年龄可能会比父母提前6-7年左右。举个例子,如果父亲或母亲在50岁诊断为肠癌,那子女在40岁左右时就应该开始做胃肠镜检查。所以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等高危因素的市民应提前开始筛查,并缩短复查周期。”齐荣建议,生活中也要合理保持体重,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尿素等健康指标,饮食方面适当增加粗纤维等,戒烟限酒。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