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6月以来,哈尔滨市民在菜市场和超市选购猪肉时,明显感受到价格的回落。肋排、五花肉、前槽肉纷纷跌破20元大关,甚至出现接近10元/斤的促销价。这场价格下行潮,既是全国生猪产能恢复的缩影,也折射出哈尔滨消费市场特有的季节性规律和尽快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的必然。

猪肉价格同比跌幅达21.3%,消费端反应分化
6月末7月初,记者多日走访道里菜市场、大发市场、和兴市场、永乐超市等看到,猪肉摊位前人流量明显减少,摊主们的吆喝声中多了一丝焦虑。“前腿肉10.8元/斤,五花肉12元/斤,比前几天又便宜了两三块!”在走访中,一位摊主指着价目牌告诉记者。在南岗区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特价肋排打出“19.9元/斤”的促销标语,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
据市发改委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哈尔滨猪肉价格同比下降一成。6月份,监测的猪肉腰盘、后鞧、前槽、精瘦肉四部位平均零售价格13.17元,环比下降2.15%,同比下降10.35%。6月哈尔滨市猪肉平均零售价为14.2元/斤,环比下降8.4%,同比跌幅达21.3%。
对于猪肉降价,哈市消费端反应分化。一部分消费者对猪肉降价“喜上眉梢”、出现囤货心理。退休教师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买肉不心疼,一次多囤几斤冻冰箱。”
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对降价“岿然不动”。90后市民小陈认为:“虽然猪肉价格降了,但现在哈尔滨天气炎热,肉真有点吃不动了。地产菜上市了,想多吃点蔬菜减脂。”这种矛盾心态折射出市场需求的复杂性。

供给高峰与需求低谷的双重挤压
供给端产能的快速恢复是价格下行的主因。据市发改委专业人士分析:受黑龙江生猪产能周期性释放、消费需求阶段性疲软、生产成本支撑减弱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导致夏季以来哈市猪肉价格持续走低。
本轮猪肉价格下行,从供给端看,全国生猪产能持续释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为19476万头,同比增长0.1%;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1731万头,同比增加881万头,增长2.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39万头,同比增加47万头,增长1.2%。这些数据表明,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均有所增加,为后续的生猪出栏量增长提供了基础。据养殖户透露,哈尔滨周边双城、巴彦等主产区,规模化猪场出栏量今年上半年均有所增长,导致市场阶段性供过于求。
在需求端,季节性需求疲软加剧供需矛盾。哈尔滨6月平均气温约25℃,7月1日至7月9日以30℃的高温天为主,居民饮食转向清淡,猪肉消费量下降。哈市一家餐饮供应链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烧烤季对五花肉的需求本应拉动销量,但今年订单量同比减少8%。”此外,大中小学校暑期已至,团体采购需求减弱,进一步抑制消费。

生猪产业正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农业农村部在今年4月29日发布的《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到,将持续调整优化生猪产能,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落实《实施方案》,将把住能繁母猪存栏量“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优化母猪存栏结构、合理控制产能。同时完善生猪产能监测和预警体系,包括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养殖场户适时出栏和优化养殖规模,促进供需适配等。
在哈市猪肉市场端,应对此轮降价,入夏以来经销商薄利多销成主流。道外区某冷鲜肉批发商透露,当前批零差价已较年初减少40%,部分商户转向分割肉、加工肉、半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长远来看,哈市生猪产业正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黑龙江省将通过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技术降低综合成本。通过建设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冷链物流等方式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在这场周期波动中,如何平衡产能调控与市场规律,将成为决定产业韧性的核心命题。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鸣霄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