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的广袤土地上,有一群哈工大青年活跃的身影。从2013年起,哈工大研支团分别奔赴新疆库车、尉犁、喀什、富蕴开展支教工作,短短的几年间,这里的孩子们的学习、科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奉献青春与热爱,这些哈工大青年交出了一份成绩满满的“支教答卷”。
“太震撼了!”前不久,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来自新疆库车市第三中学、尉犁县第一中学等中小学的近300名学生线上观礼,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
新疆中小学生观看哈工大研制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发射
镜头一
点燃科创的星星之火
近日,哈工大研支团库车队队员周宇航和库车三中的学子们乘火车去哈密,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新疆赛区的比赛。自从去年夏天,上一届库车队队员带领库车三中学子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获奖,实现了库车三中在国家级科创类竞赛中零的突破后,大家对参加科创竞赛的热情就特别高。
周宇航和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路上
“参加科创比赛的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我对物理、数学等很多学科的兴趣……”库车三中初中部学生贺斌说。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里不仅建立了哈工大-乐聚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开创了无人机、智能机器人、python编程等各具特色的社团,孩子们更是在各类科创比赛中绽放光彩。周宇航接过上届队员的接力棒,也在思考着能为孩子们的科创梦想做些什么。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将社团门类从5家拓展到了11家,将比赛也扩展到四项大赛,参赛种类扩大了,参赛学生也更多了。
周宇航指导学生调试机器人
“现在每次上社团课,孩子们总会围在我身边,问我能不能带他们去参加比赛,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来憧憬的事情。”周宇航感慨地说。这一年里,他带领社团学生参加了三项科技类竞赛,多支队伍打入自治区赛。
他们还积极联合多个学院、学部,打造了一系列校地共建项目。联合未来技术学院打造云端共建团支部,由院士班的优秀学长学姐每周带来一节共建课,内容涵盖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学习指导、科普等,建立了“昊天”流动图书角,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生活;联合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打造“共上一堂班会课”,把现在科技最前沿发生的事讲给孩子们听,解答他们对大学的疑惑。组织孩子们与哈工大的学长学姐互通书信,让北国冰城和天山南麓的思想得以碰撞,在字里行间体会彼此的别样青春……
库车队队长刘大千在库车市牙哈镇托克乃村杏花节上为中小学生科普
教学之余,他们还思考着能为校外的孩子们做些什么。于是,他们创建了“紫丁香科普团”,走出校园、走向广袤的新疆。每到休息日,队员们就背上一个个装满科普器材的背包,往返于各个乡镇之间。他们走进库车市的伊西哈拉镇、玉奇吾斯塘乡等6个乡镇街道开展“三下乡”“石榴籽育人小课堂”“科普向未来”等一系列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累计覆盖14所中小学、4000余名学生,让科普的力量深入到更远的地方。他们还联合了在疆55支高校研支团与自治区“石榴云”平台打造了“我们爱科学”系列科普云课堂,累计观看119万人次。
镜头二
放弃直接保研,在西部书写青春梦想
“同学们请看,这些都是哈工大发射的卫星,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36颗卫星!”在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学高一(5)班的物理课堂上,喀什队的查欣雨按下播放键,屏幕上的火箭伴随熊熊火焰升空,教室里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
将科学之光传播到更多地方,一直是她的梦想。2024年,她放弃了直接保研资格,毅然来到新疆,成为孩子们的“梦想守护者”。她常常将哈工大学生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激励孩子们追逐科技梦想。
查欣雨在上课
和她同样放弃了直接保研资格来到这里的,还有同届队员张宇晨。他是一个有着许多奇思妙想的大男孩儿,喜欢用化学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从食品加工到医药健康,他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化学“活起来”,许多孩子们在他的带领下成绩进步飞快。他说:“研究生毕业后,我还想回到西部,将青春继续播撒在这片热情的土地上。”
张宇晨在上课
前不久,他们策划并开展了“榜样面对面·线上小课堂”,邀请来自学术、体育、科技、企业、军旅五大领域的杰出优秀青年,为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成长课堂体验,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10期,覆盖学生达到800余人次。“每一次分享、每一段交流,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点亮成长路上的盏盏明灯。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我会坚持下去。”喀什队队员李思源说。
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知识,他们联合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学子开展“深情系南疆,万里籽同心”云端学业帮扶计划,组织近60名哈工大的学长学姐为二十八中高一年级的近百名学生每周提供“一对一”或“一对二”线上学业辅导,累计服务近2000小时。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哈工大青年加入到这场跨越山海的连接中。
云端学业帮扶见面会
镜头三
五育并举,放飞多彩梦想
尉犁队队长燕道华是一位喜爱足球的阳光大男孩,他来支教地后,发现这里的孩子们也很爱踢足球。足球便成了他们的“共同语言”。他会在没课的时候加入校足球队训练,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布冯”。在训练中,他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于是,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学生参加自治区高中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巴州赛区比赛,取得了男子全州第七、女子全州第二的好成绩。他努力将体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如此,他还和小伙伴们策划,要将更多形式的课堂带到孩子们面前。
燕道华带领学生参加足球赛
“3、2、1,点火!”前不久,尉犁队队员们为尉犁县第一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一场水火箭科普活动。一位小朋友说:“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水火箭,今天老师带我们学习了水火箭的制作和原理,我回家也要和朋友一起做一个能飞上天的水火箭出来!”开展实景物理实验展示,是他们探索出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的创新途径,目前,他们已经在3所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累计覆盖学生1800余人。
支教团成员指导学生制作水火箭
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之际,他们积极策划,化身“航天科普达人”,围绕“太空实验室探秘”“火箭发射原理”等主题,借助动画演示、实验互动、情景模拟等多元形式,把高深的航天知识转化为妙趣横生的科普课堂,并在云端与全疆学生共享,激发广大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向往,累计20余万名中小学生观看了公开课。
航天日活动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目前,哈工大已累计派出65名学生奔赴新疆,投身支教工作。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是全国规模最大、支教地数量最多的支教团,涌现了一批充满温度的优秀典型和工作品牌,展现出一代代哈工大青年学子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青春担当。23年来,哈工大先后有735名优秀学子奔赴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广西等11个省和自治区、24个服务地开展教育支援,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这些年轻的哈工大人,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新疆的沃土上扎根、生长,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甘泉,更是未来的无限可能。期待他们的青春在祖国的西部开出更美丽的花。
张又元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
(图片来自哈工大)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