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在水草丰美、芦花飞扬的松北区中环路湿地,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科研中心工作人员成功放飞了一只康复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同时,两只经过精心救护的国家二级保护猛禽长耳鸮、短耳鸮也振翅高飞,重返大自然。


“这只白琵鹭是新区建发集团工作人员在巡护过程中发现的,当时它已经十分虚弱。”科研中心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十几天前,科研中心接到救护热线后迅速响应,将其接回救治。经诊断,这只白琵鹭为食物中毒导致体力衰竭。在10余天的救治中,工作人员每日提供鲜活小鲫鱼等营养饵料,并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助其快速恢复体力,最终通过了放飞评估。记者在现场看到,白琵鹭从保护箱中缓缓走到浅水区觅食,10分钟后展翅飞走。“白琵鹭属于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它主要栖息在湿地或浅水区,觅食水深不超过30厘米,主要吃小鱼、螃蟹、小虾和浮游生物。”工作人员说。


随后,工作人员选择一处草丛打开笼子,两只矫健的猛禽相继腾空飞走。工作人员介绍:“6月,我们科研中心接收了这只绒毛初生的短耳鸮雏鸟,还救回了这只翅膀受伤的长耳鸮。”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为短耳鸮提供了保温环境和特制流质食物,并逐步过渡到适合的肉类。随着羽毛日渐丰满,工作人员又引导其进行跳跃、扑翼等基础训练,成功完成了关键的飞行能力培养。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对长耳鸮的伤口进行了专业清创、治疗和固定,确保骨骼正确愈合,在隔离康复区静养并补充充足营养后,它的翅膀功能得以逐步恢复。

“白琵鹭拥有标志性的琵琶状长喙,被称为‘湿地清道夫’,是湿地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工作人员表示,此次科学放飞的三种鸟类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长耳鸮和短耳鸮都是重要的鼠类天敌,长耳鸮凭借静音飞行和敏锐听觉在森林与开阔地带夜间捕猎;短耳鸮则活跃于黄昏及夜间的田野、草地,凭借其低空敏捷的飞行能力,可以有效控制鼠害。
此次科学放飞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挽救,更是哈尔滨市林草科研中心积极履行野生动物保护职责的生动体现。每一次成功救护与放归,都是在守护绿水青山。
李佳轶 哈尔滨日报记者 毕博 文/摄/视频拍摄并制作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