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莼菜种群时隔30年的野外再发现,对理解该物种国内分布具有历史性意义,也是当地生态环境恢复的指示性发现,彰显了黑龙江省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7月15日,记者采访到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穆立蔷,她告诉记者,在黑龙江省林草局组织开展的黑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中,她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团队成员日前在牡丹江地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野生种群,这是30余年来该物种在黑龙江省内的首次野外记录。

为推进“黑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项目调查工作完成,由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牵头,联合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林科院伊春分院、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科研团队及地方林场、保护区工作人员组成黑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项目团队,分赴黑龙江省内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部山区、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等5个片区进行调查。在牡丹江地区调查期间,穆立蔷教授的博士毕业生、山东农业大学讲师李中跃,在一处自然水面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野生种群,这是30年余年以来该植物在黑龙江省首次确实野外记录。



“这次开展黑龙江省国家级保护植物调查工作,我们一共分成5个调查队,分赴不同地方开展野外调查,其中,莼菜是最重要的发现成果之一。”穆立蔷教授介绍说。莼菜,莼菜科莼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茎多分枝。叶盾状,椭圆形,有长柄。茎、叶柄及花梗有胶质物。花小,单生;花被片紫红色,宿存。坚果革质,顶端具弯刺,多枚聚合成头状。该种富含胶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本属植物全世界仅1种,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野生的莼菜在黑龙江发现,实属罕见。


据《黑龙江省植物志第五卷》(1992)记载,产省内伊春地区,凭证标本为“于丹80031号”,据查阅该号标本未见。此后省内再无野外记录,国内其他权威植物志书资料也均未记录黑龙江省分布。本次调查发现野生莼菜种群规模中等,生长良好。本次野外种群再发现对本种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黑龙江省植物资源保护的显著成效。

另外,调查队在牡丹江地区调查期间,于海拔1609.19米高山之上发现杓兰属植物野生种群。黑龙江省内记录杓兰属植物5种,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种群较易受人为活动影响,极具保护科研意义。本属植物在省内多分布在中低山区,本次发现植株未在花期,存在鉴定困难,应为大花杓兰或近缘种,省内鲜少有1000米以上高山记录。同时在山顶1500米之上,林间草地发现库页红景天野生种群,其规模较大、个体数量较多。红景天属有11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库页红景天为其中之一,此类植物多分布在高寒、高海拔的山坡林下及冻原,有重要药用价值。
作为本次调查的负责人,穆立蔷教授告诉记者,这次发现的野生莼菜已经“冒头”,马上就要进入盛花期了,调查人员近期还要准备去现场进行调查。“其实,我们黑龙江省内还有很多珍稀的植物等待被发现。本次调查还对紫点杓兰、东北杓兰、水曲柳、红松、黄檗、兴安杜鹃、紫椴等保护植物野外种群状况进行了调查,为全面系统掌握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的分布现状与种群动态、推动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她相信,随着本项目在全省持续稳步推进,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重大发现,也将为植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提供科学依据。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视频、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