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头痛恶心十余年?专家助力患者科学应对偏头痛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7-16

近日,家住哈市的孙女士(化名)因头痛、恶心十余年而来到哈医大四院就诊,经过检查,神经内科六病房马学玲教授诊断她为“典型偏头痛(慢性期)”。结合病情,马学玲为她进行科学治疗,助她走出头痛困境。

孙女士今年42岁,因“反复头痛、间断恶心呕吐十余年”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她告诉记者,自30岁起,她常在熬夜加班、情绪紧张或月经期出现剧烈头痛,疼痛多集中于右侧太阳穴,呈搏动性,严重时伴随恶心、呕吐,头痛发作前眼前时常出现“闪光暗点或者水波纹”。每次发作需卧床数小时,服用去痛片有所缓解,近年来口服药物效果逐渐不佳,反复就诊多家医院,曾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症状时好时坏,近期工作劳累后明显加重。为了不再被头痛困扰,她来到哈医大四院脑小血管病门诊就诊。

接诊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后马学玲发现,孙女士的母亲和姐姐均有类似头痛史,且其头痛常因强光、噪声或红酒诱发。通过系统检查排除脑肿瘤、脑血管病变后,结合典型症状和家族史,最终确诊为“典型偏头痛(慢性期)”。

马学玲解释,偏头痛是一种与遗传、环境、神经血管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患者大脑中的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过度敏感,易受内外因素刺激,导致血管异常扩张、炎症物质释放,从而引发剧烈头痛及伴随症状。孙女士的头痛长期未控制,已从“发作性”进展为“慢性偏头痛”(每月头痛≥15天),这与她长期依赖止痛药、未规范治疗密切相关。

针对孙女士的病情,马学玲团队为其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急性期停用常规止痛药,采用特异性药物缓解发作;预防性治疗方面,口服药物调节神经血管稳定性,并建议患者记录头痛日记以识别诱因;同时开展非药物干预,进行有氧运动,放松心情。经一段时间治疗,孙女士头痛频率降低,且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马学玲介绍,全球约13%人口受偏头痛困扰,但仅20%患者得到正确诊断。头痛不是“矫情”,更不能“忍忍就好”。提醒市民,若头痛反复发作且影响生活,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科学管理,告别“黑暗中的独行”。偏头痛诱因多样,激素变化、压力、睡眠紊乱、特定食物(如奶酪、巧克力)均可诱发,需因人而异排查。

建议市民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合理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但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食用巧克力、奶酪等可能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少喝咖啡和红酒。保持均衡饮食,定时进餐,避免饥饿或过饱。学习减压技巧,减少紧张、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避免强光、噪声、浓烈气味等不良环境刺激。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头部受凉。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编辑 王剑青